位於馬來半島西南岸、面對麻六甲海峽的麻六甲(Malacca),自古即扼住東西航路的咽喉,歷經馬來王朝的繁榮港口、鄭和寶船停泊的「滿剌加」,以及歐洲列強的爭奪焦點,城市發展宛如東南亞海洋貿易與殖民歷史的微觀縮影,成為今日馬來西亞最有歷史及文化意義的城市之一,同時作為一部多元共存共榮的現代啟示錄。
乘坐麻六甲河的遊船徐緩前行,迎面而來的午後微風,夾雜著熱帶陽光與河海潮水氣息,空氣中飄散一股沉靜閒適的生活況味,還有一種難以言喻、歷史古城獨有的煙火情懷。
將市區一分為二的麻六甲河,曾讓這座城市被歐洲航海家譽為「東方威尼斯」。這裡是15世紀末→16世紀歐洲及亞洲商人的重要入境港口,也是通往海上絲路的必經之路。16世紀時,麻六甲的港口停靠來自中國、印度、阿拉伯與西方的商船,不僅運來了瓷器、香料、絲綢,也乘載著宗教、語言及夢想。過去這條串連世界各種可能的河流,如今河岸兩旁不僅成為旅人拍照打卡的背景,而時長45分鐘的遊船之旅,也成為當地觀光重點行程,可以一口氣飽覽殖民時期建築、古老且持續有人使用的民宅、以現代藝術妝點的店屋外牆以及當地藝術裝置。
從河船上放眼望去,麻六甲的天際線沒有櫛比鱗次的現代高樓,反倒讓它更像一本古老史冊。對旅人來說,麻六甲或許不是一座擁有眾多熱門景點的城市,也不存在非得「玩什麼」或「吃什麼」的攻略,但它卻像極了一張能讓人玩味再三的舊地圖,然後從當地的語言、建築、街道及飲食習慣等,一層層剝開古老歷史的摺痕。過去串聯世界的麻六甲河,如今反倒成為一條連接過往今昔的時間之河,讓旅人藉由此時此景追溯麻六甲的輝煌過往。

滿剌加傳奇
麻六甲的興起可追溯至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由一位流亡的三佛齊(今蘇門達臘)王子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在1,400年左右建立了麻六甲王國,據說名稱取自其決定建立王國時所坐的位置,上方正有一棵麻六甲樹。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王國迅速成為馬來半島最重要的港口與貿易樞紐,吸引來自中國、印度、阿拉伯、暹羅、爪哇等地的商人,成為兩次季風之間的貿易停泊點。
為了抵禦北方暹羅的威脅,拜里米蘇拉決定與明朝發展關係,曾於永樂三年(1405)遣使進貢,並於南京覲見明成祖,之後受封為「滿剌加國王」,賞賜誥印、彩衣、詔書、黃傘,《明史˙滿剌加列傳》俱有記載。鄭和曾於永樂→宣德年間七下西洋,皆以麻六甲為重要的前哨基地,船隊往返今日印度及爪哇時,不僅會先在麻六甲停泊,也曾在當地建立城牆、鼓樓及角樓等防禦工事,並建設了倉庫儲存錢糧百貨。根據馬來史記載,明朝的「漢麗寶公主」曾下嫁滿剌加國的第六位蘇丹(該國於1424年正式皈依伊斯蘭教,成為一個穆斯林王國),雖然公主的真實身分至今仍眾說紛紜,不過她陪嫁的500名隨從後與當地人通婚,並定居於今日麻六甲的三保山一帶,成為混血後裔「峇峇娘惹」的由來。
座落麻六甲市中心的三保山,從命名便不難猜測與鄭和有關,相傳為當年鄭和遠征船隊停泊麻六甲的駐紮之處。如今山丘上布滿超過一萬座的墳墓,是中國以外最大的華人墳山,與周邊的城市建築形成強烈對比。麻六甲州政府曾有意發展該地段而打算遷墓,惟遭遇華人社群強力反對而作罷。如今這裡不僅是每年「華人文化節」點燃聖火之處,山腳下主祀鄭和及福德正神的「寶山亭」(又稱三保廟),也成為旅客追憶明朝那位大航海家與外交家的必遊景點。

葡萄牙人的海上堡壘
想要登高眺望麻六甲河,乃至於欣賞麻六甲海峽的風光,緊鄰河岸的聖保羅山(St. Paul’s Hill)咸認是一個絕佳地點。雖名為山,但它其實一點也不高,從河岸的遊船碼頭徒步也只需10分鐘。山頂上的教堂遺址最初建於1521年,曾是東南亞最早的歐洲教堂,也曾是耶穌會士聖方濟˙沙勿略(San Francisco Xavier)在馬來半島開辦現代意義上第一所學校的地方。
這位被天主教會稱之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傳教士」、「東亞的宗徒」的耶穌會共同創始人,當年正是循著海上絲路從印度果阿(Goa)來到麻六甲,並以此地作為他日後繼續前往中國及日本傳教的重要基地。他的雕像在1952年便豎立於教堂廢墟之前,以紀念此前400年他初抵麻六甲的榮光時刻。
讓旅人錯以為時光停滯、彷彿此地從未改變的,還有不遠處的「法摩沙堡」(A Famosa)。1511年,葡萄牙名將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攻陷麻六甲,終結了麻六甲王國的統治。葡萄牙人將麻六甲作為控制東方香料貿易的據點,並試圖將天主教信仰與歐洲文化輸入當地。為了防範麻六甲王國殘餘勢力反撲,於是建立了「法摩沙堡」這座歐洲式要塞。據說,這座以葡萄牙保護神命名的堡壘,石塊建材俱來自爪哇海底的隕石,令當時的城牆竟厚達3公尺,並設有城樓及砲台,以保護城內的葡萄牙人及其香料貿易。
不過,這座號稱「東南亞最大和最堅固的堡壘」,在1640年長達一年的圍城戰之中,還是被荷蘭艦隊與柔佛蘇丹國的聯軍給攻破了,占領麻六甲之後,荷蘭甚至還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簡稱「VOC」刻在城門上。《1824年英荷條約》簽訂之後,英荷兩國重新劃分東南亞的勢力範圍,於是將麻六甲移交給英國,成為後者海峽殖民地的一部分,「法摩沙堡」後於拿破崙戰爭期間遭英方拆除大部分,成為今日僅剩一道城門的模樣,即便如此,它依然成為麻六甲的象徵。
圖片提供:Bari Abikar、Baba Nyonya Heritage Museum、CEphoto、Engin Akyurt、Jakub Michankow、Joylynn Goh、Marcin Konsek、Pixabay、Priyanka Singh、Taha、Tammy W.、The Simple Travel、Unsplash、Uwe Aranas、Valeriano G.、Vmenkov、Wikimedia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324期(2025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