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妓」是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的世界,而戲服華麗、妝扮誇張的「歌舞伎」則是男性表演者的天下。從江戶時代延續今的歌舞伎傳統表演藝術,以其獨特的表演方式,成為到日本旅遊的觀光客應該安排的觀賞活動之一。
結合戲劇、音樂和舞蹈表演的「歌舞伎」(かぶき kabuki),是日本獨有的劇場藝術和傳統文化之一,1965年被指定為日本的重要無形文化財,2008年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內。

延續四百多年的重要無形文化財
歌舞伎這項傳統表演藝術從江戶時代延續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歷史,劇中無論是英勇男人、陰柔女性、活潑小兒、商人、鬼魂等角色均由男性演出。
不過最初的歌舞伎形式卻是由女性擔綱,據考證,歌舞伎源自傾奇舞,由京都一位名為「阿國」的女性以男裝打扮,她首次演出的嶄新舞蹈即大受歡迎,引起藝妓群起效尤並蔚為流行。

從女性舞者轉為男性舞者的契機
隨著傾奇舞的流行,許多女性和少年演出團體也以此為賣點,這些歌舞伎明星擁有各自的粉絲,但也常有武士們因為爭風吃醋而大打出手,17世紀前葉,幕府為避免社會動亂,乾脆禁止女性上台演出。到了17世紀中葉,又禁止少年替代女性演出,改為僅限成年男子才能表演,同時制訂歌舞伎的嚴謹規範。至此,華麗美豔、具有風流情色意涵的歌舞伎表演,才開始重視戲劇內涵,並精心編劇,讓歌舞伎受到大眾喜愛。
歌舞伎的重大發展年代
元祿時期,歌舞伎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並誕生不少名角,例如擅長荒事(類似武生)演出的初代市川團十郎、擅演落難戲的初代坂田藤十郎,專門飾演年輕女性角色的芳香綾女等,都是風靡一時的演員,其名跡(藝名)也代代相傳下來。
除了演員,此時期也培養出不少有名的劇作家,例如近松門左衛門就為初代藤十郎創作不少劇目,其最著名的劇作就是當時流行至今的《國姓爺合戰》和《曾根崎心中》。

狂言與舞踊兩種表演方式
歌舞伎的表演方式可分為「狂言」亦即有劇情的表演,和「舞踊」的舞蹈表演兩大類。狂言多半取材自歷史或特定時代為背景的戲劇故事,或是描寫江戶時代市井生活的社會風貌,由於日本觀眾熟悉日本歷史文化,欣賞歌舞伎表演時能充分了解故事內容所描述的背景和發生細節,就如同我們對中國歷史和台灣民間故事耳熟能詳,所以在欣賞京劇、歌仔戲等表演時能很快入戲;至於舞踊主要是舞蹈演出,建議剛接觸歌舞伎的外國觀眾,可以先選擇欣賞歌舞伎舞踊的表演,因為就算不了解劇情或聽不懂對白也沒關係。
大致而言,歌舞伎角色對應的妝容有一定的規則,觀眾可多注意演員的動作、妝容與衣著,像是越脫離人性的角色如神、鬼等,演員臉上妝容越發與常人不同,通常紅色臉妝代表好人、藍色妝容代表敵人、褐色的妝代表惡魔或地精。初代的市川團十郎更創造出歌舞伎的獨特化妝術──隈取(勾臉),像是國姓爺鄭成功角色的臉部,就有紅色線條代表其年輕活力和充滿正義感的神態。

日本人也瘋國姓爺
國姓爺鄭成功是台灣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和民族英雄,他的父親鄭芝龍在長崎平戶市迎娶日本女子為妻,並生下鄭成功,之後鄭成功因與父親理念不同,舉著殺父報國的旗幟奮力對抗清軍,雖然沒能實現理想,卻以台灣為根據地準備反清復明。
鄭成功的故事被近松門左衛門改編成歌舞伎劇碼《國姓爺合戰》,將主角取名為「和藤內」並塑造他為威武、熱情,為復興國家拼死殺敵的英勇青年。戲劇一推出就造成轟動,歷久不衰,多位歌舞伎名門如市川團十郎等,都曾扮演過此角色,可見日本人對鄭成功有多喜愛。



歌舞伎座vs.歌舞伎町
提到歌舞伎,難免會聯想到東京歌舞伎町這個繁榮的地區,不過兩者之間可是八竿子打不著。座落於東京銀座的歌舞伎座是專門提供歌舞伎表演的劇場,外觀莊嚴壯麗,是知名的表演場所,公演節目包含大歌舞伎和花形歌舞伎;除了東京,在日本其他地區還有大阪松竹座、京都南座、福岡博多座等劇場。
至於歌舞伎町是二戰後在東京新宿打造的平民娛樂區,當時在一番街附近建設了歌舞伎的表演場地,不過現在已發展成著名的紅燈區,匯聚了餐飲店、娛樂場所、電影院、酒吧、俱樂部、情人旅館,入夜後燈紅酒綠,各式招牌令人眼花撩亂。


撰文:張慧娥/圖片提供:Unsplash、Wiki、TO’GO片庫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316期(2024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