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南瀛之眼    麻豆古港再現憶當年
 歷史建築 南瀛之眼    麻豆古港再現憶當年2011 年 01 月號



南瀛之眼

麻豆古港再現憶當年

    提到台南麻豆,馬上會聯想到多汁又可口的文旦,四百多年前,這裡原為平埔族荳社人的聚居地,1920年,麻豆正式定名,即是由「荳」音譯“Mattau”演變而來。清朝時期,這裡還有個麻豆港,是當時麻豆對外貿易的港口,也是漢人移民來此墾殖的上岸點,除了帶動當地的繁榮,也促使漢人與平埔族的民族融合,隨著古港文化園區設立、倒風內海故事館的開幕,出發到麻豆探險吧!


      
1624年,荷蘭人進占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在此興建熱蘭遮城為駐台的商貿總部,並把台江內海當作台灣對外貿易的主要門戶,然而您可能不知道,當時台南麻豆地區還有一個商貿興盛的麻豆港,這裡也是台南地區平埔族四大社之一的「蔴荳社」主要居住地,出海口則為倒風內海。麻豆港所在位置原名水堀頭,屬於倒風內海的三叉港,船隻可直通中國福建,許多商船在此靠岸卸貨,來台墾殖的漢人也在此上岸,港口景象繁盛一時,因此這裡也可說是麻豆發跡地。


        清道光年間,由於漢人移民增多、內海淤積造成陸地隆起,麻豆港失去作用,甚至遭到淹沒的命運。不過由於麻豆區南勢里的水堀頭地面仍留有8公尺以糖水加上糯米汁,再搗混蠣灰砂的三合土結構,經過劉益昌的考古團隊進行挖掘,證實其為康熙與乾隆年間所遺留前後兩層之港埠設施,也讓消失的麻豆港再現蹤跡。

    1956年,麻豆代天府已在遺址挖掘出石轆、木材等文物,當時對於殘存在地表上的三合土結構,有3種說法:水利設施、墓地或碼頭之用。時任台南縣長蘇煥智說,1993年探勘遺跡時即認為此結構極富歷史性,因此在2003年將三合土遺跡指定為縣定古蹟,並積極籌備「麻豆古港文化園區」,希望重塑麻豆古港原貌,同時委請劉益昌利用考古挖掘的方式,來印證上述3種說法的可能性。

 

       劉益昌說,開挖初期在三合土結構附近挖掘出類似爐灶、搬運平台、八卦井等構造,搬運平台顯示這裡曾為貨物集散地,設置八卦井則可能因碼頭的水無法直接飲用,故需鑿井供應用水。另外,現在看到的湖面都是自然形成,因為地底原本就有湧泉,絕非人工引水而來,種種證據均顯示此地曾為碼頭……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164期(2011年1月號)

購物車    |        |    聯絡我們    |    Q&A    |    廣告刊登    |    隱私權條款    |    版權聲明    |    網站地圖
請輸入您的E-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
電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