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龍潭.當靚 客家聚落踏青探祕行
 周休提案 龍潭.當靚 客家聚落踏青探祕行2019 年 07 月號

 


龍潭.當靚 客家聚落踏青探祕行

桃園為全國客家第一大城,龍潭更是重要客家聚落,在都市化持續擴散的今日,仍以自己的方式與樣貌,將日常守護成祕境,由綠建築客家文化館、紅磚房、三合院、舊古橋,與聽起來柔柔軟軟的客家話,串聯起一趟沿途「當靚」(客家話的漂亮)、親人文、近自然、紅紅綠綠的客家輕旅行。

 

桃園市客家文化生活館

氣候變遷下,台灣酷暑也跟著延長,在遮蔽物較少的龍潭走跳戶外行程,採用綠建築理念的桃園客家文化館,就像一座天然空調,節能減碳的設計不但替行程添上一份涼爽,具有客家風情的彩繪階梯及3D地景,更是替旅程加上一筆濃烈的風采。


節能減碳的同時聆聽在地聲音隨著各種汙染影響地球環境,如何加快生態保育進度已成燃眉之急,原本只是以「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為目地的綠建築,也昇華為「生態、節能、健康、減廢」注重在地文化特色、肩負重任的建築物。
在觀光茶園遍布、兩層樓民舍林立的桃園龍潭,就有這麼一座兼具以上要件的綠建築和諧建起。桃園市客家文化生活館一開始是為了在龍潭順利推動客家事務、保存客家文化特色而蓋,尤其以客家文學和音樂收藏、展示為特色,在客家文化園區林立的台灣,目標成為唯一「完善保存客家文學與音樂的綠洲」。

 

守護環境的建築設計藏巧思

既然在文化傳承上有了成為綠洲的野心,那建物本身是否也能成為環境永續的綠色勇士?為了讓客家文化更長久流傳,客家文化生活館以綠建築為設計理念,將重點放在遮陽、空氣對流等以達到降溫通風,像是具有通透性的大屋架、以及具良好遮陽作用的水平遮陽板、垂直格柵板和退縮走廊等,大幅減少了因悶熱、西曬造成更多的能源消耗。而建物周遭的綠地也相當遼闊,其中除了有各式遊具,還藏有客家娃娃、客家諺語、桐花等小巧思,行走林間涼爽清新,隨時感受得到客家文化的精神就在綠意間倘佯。

 

 


客家聚落尋幽

台灣到處有老街,只是總在攤商與觀光客過境後,漸漸失去原本色彩。好在龍潭這個客家大城有好山好水環繞,幸運地保有老街初心,尤其平日前往,更能在恬謐靜雅中嶄露傳統風情,穿梭聚落間、比起踏青郊遊,更像是場綠意盎然的探險。

 

三坑老街昔日「第一街」

客家話中的「坑」,指的是小溪澗或水渠,因此從三坑老街的地址「三坑子」便可看出有三條河流經,鄰近大漢溪加上豐沛水路、讓這個內陸聚落在約一百年前,成為得以與外界進行頻繁買賣的水陸路貨運轉運站,漸漸地,客棧、酒館、餐飲點心鋪等一間間落成,人聲鼎沸、繁華一時,在當時還獲得「龍潭第一街」美譽。

這樣的榮景一直持續到桃園大圳與石門水庫完工後,大漢溪水位下降,使原本的水運之利不再,「龍潭第一街」也隨之退居後位,漸漸沉寂,變成清清淡淡的客家老街,這樣的氛圍反被許多劇組相中前來取景,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電影《大尾鱸鰻》,影片中的開頭與結束,都是在三坑老街拍攝的。

 

大平紅橋懷舊古橋祕境

以「紅橋、流水、釣叟」風光聞名的大平紅橋,建於1923年(大正12年),日治時期是大平村對外的主要聯絡道,由村民與日本人共同集資興建而成,五座橋拱的造型設計,取自三坑老街的騎樓,紅磚以糯米飯、石灰攪拌成的稠膠黏上,因此又被稱為「糯米橋」。紅橋下方的鐵坑溪上的一排排石頭,就是橋還未興建時,村民跳著橫跨溪的痕跡。

大平紅橋的命運卻在1964年石門水庫完工後發生了改變。原來為了方便進出石門水庫,開闢一條大馬路,導致大平紅橋失去原本唯一通道的地位與功能,漸漸沒落,如今在水利會的積極保存整治下,成為祕境級的百年景觀,在社群網路的發散之下,逐漸廣為人知。看著叢生綠意襯著斑駁紅橋、潺潺溪水輕輕沖刷橋角,灌進源源不絕的生命氣息,拍起照來格外有韻味。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259期(2019年7月號)

 

購物車    |        |    聯絡我們    |    Q&A    |    廣告刊登    |    隱私權條款    |    版權聲明    |    網站地圖
請輸入您的E-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
電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