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安通越嶺古道 一路從花蓮玉里走到台東長濱
 藍天綠肺 安通越嶺古道 一路從花蓮玉里走到台東長濱2020 年 08 月號

 


安通越嶺古道    一路從花蓮玉里走到台東長濱

花蓮最南端的玉里和台東最北端的長濱,不論地緣或兩邊原住民的交流歷史,自千年前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牽起雙邊部落因緣的是東部第一條橫跨海岸山脈的道路—安通越嶺古道,保有原始的生態環境,更是充滿人文歷史意義的古道,6個小時就能翻山越嶺,攀登海岸山脈巔峰,邊聽著長期蒐集古道祕辛的嚮導,一起穿越山林聆聽古道之歌。

 

歷代使命的更迭

距離長濱遺址不遠的安通古道,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就有史前人類的活動蹤跡,歷朝過往,安通古道都被賦予了不同的使命,它是海岸山脈古老文化中的絲路、是阿美族考驗婚姻幸福之路,是傳教士的宣教路,是清軍重兵駐守的運輸路,更是日軍傳遞家書的郵路;但不論過往愛恨情仇,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就只是一條可以蒐羅太平洋和中央山脈美好風光的健行路而已。

 

阿美族的「姻親路」
位於古道東西段,各有兩大阿美族部落,原以為兩邊部落族群,會為了山上資源而發生爭奪,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們反倒攜手共榮。對於山海兩邊的阿美族來說,安通古道是運輸補給品、部落報訊、社會交流的道路,更是雙方聯姻的婚姻路。聽著耆老跟我們分享,早期實行走婚制,男方為了能贏得美嬌娘,得先到女方家中擔任長工,事成後,男方還必須一路將女生用背架背回家,這才算走完嫁娶之路,或許正是這層關係,安通古道沿路都種有適合製做背架的九芎林。

 

傳教士深入內陸的「宣教路」
安通古道真正被官方指定為重要路徑,應當追溯至清朝時期。1875年因「開山撫番」政策,由總兵吳光亮率軍,先打通了橫貫中央山脈的八通關古道,再翻越海岸山脈,開闢出璞石閣(花蓮玉里)至成廣澳(台東成功)的道路,命名為「成廣澳道路」,是第一條橫跨海岸山脈的道路,也是安通越嶺古道的前身。
安通古道開闢完成後,正好是基督教首次踏上東台灣之際。1877年,基督徒張源春走海路來到台東成功,以祈禱水幫阿美族人治病而傳為佳話,爾後張源春也透過這條古道遷居玉里。後來越來越多海外傳教士,循著同樣路徑進入花東地區宣教,一路披荊斬棘、如同荒野探險家般,歷代守著這片土地。踏著前人的腳步,有不少神職人員也選擇留在當地服務,像是為阿美族編撰族語辭典的神父潘世光;或是至今仍備受尊崇的法籍神父劉一峰等,都為部落弱勢族群奉獻光陰歲月。

 

走「郵路」來的一封家書
日治時期,安通古道變得益形重要,因為比起走八通關古道,海路運輸更加便利,不論是情報、郵件、包裹、物資、軍事用品等,都能從成廣澳漁港直接運回日本,安通古道因此變得比八通關古道更受重視。當時許多派駐到玉里的日本官兵,遠渡重洋而來,全靠一封封家書與遠方親友聯繫,通常郵差一天得來回一趟安通古道,不過收信人倒是經常收到無字天書,實在是因為山區太常下雨,碰到水的墨汁全糊成一團,只能無語問蒼天。

 

現代樂活逍遙遊新動線
安通古道隱沒林中並不是太久遠的事情,2007年玉長公路完工通車之後,古道因使用率大幅降低而被遺忘。幸好部落族人還記得古道路徑,在登山健行隊多次插旗標示地理方位後,安通越嶺古道重回台灣登山地圖。2008年,西段就重新砌了一條健行步道,稜線上的兩處觀景平台也一併完成。至於東段則是2016年才終於確定路徑、完成初步的步道建設,現隸屬於海岸山脈國家步道系統。不過因海岸山脈每年都在隆起,屬於破碎砂岩地質的東段,每年的路徑也些許不同,從稜線下切東段道路中,全程都處在原始林中,登山新手或許有點辛苦,不過卻能初嚐東部中級山的豪邁野性。

 

 

  

越嶺挑戰開始

這條承載著豐富自然景觀及歷史意義的古道,曾讓不少人貢獻淚水,部落長輩因回憶過去而感動落淚,新造訪的遊客可能是體力負荷有限而滴淚,玩笑趣談為我們揭開即將面臨的登山挑戰。

 

入山裝備攻略
安通越嶺古道全長約13公里,東起台東長濱南竹湖,西至花蓮玉里安通,沿著馬太鞍山與東部稜線往西前進,途中需溯過石門溪。在山友口中,大約是與宜蘭松羅湖同屬中級山脈的路徑,緩坡、石頭路、陡升路段、溯溪、泥濘路段等都會出現在這條古道上,因此登山杖、登山鞋、基本補給品、水袋等裝備一定要備齊。

 

東段古道陡昇
從南竹湖部落上山,走的是安通越嶺古道東段,雖大多已鋪設階梯,不過在經過日人留下的樟腦製做所遺跡,以及過去部落祖先居住的平緩台地後,迎接著登山客的是一段艱苦難行的天堂路。這段長約1.2公里、傾斜度近70°的陡升坡,從海拔300公尺一路上升至稜線約900公尺,每走一步,都考驗著大腿和臀後肌的力量。東段因較晚被發現,沿途許多路徑並不那麼清晰可見,不僅草木叢生,多處更是泥濘不堪,下雨天還有不少路段容易崩坍,加上偶爾可見野生動物,如山羌、山豬、獼猴、野牛,因此建議不要獨攀此段。

 

稜線上騰雲駕霧
「人在山自成仙」,在經過東段的洗禮後,走在稜線上,更能體會這句話的含意。海拔994公尺的安通越山,雖排不上台灣百岳的名號,不過稜線上,既是海景第一排也是山景首席的視野,成為登山者休閒的郊山路線。比起無止盡追求三角點,約莫4小時就能享受到這片遼闊景色,還能見山下聚集的雲霧,在眼前攀山而過,森林吐納芬芳,感受大自然流動的氣息,一緩因上山而緊繃的肌肉,大家放下心來在觀景平台享用久違的餐飲,彼此相約下一次的旅途,果真登頂的美妙,只有自己走一遭才能體會。

 

西段順節奏下山
在稜線上稍作休息,緊接著可以悠悠地準備下山,西段路程就相對好走,不僅路徑明顯,階梯也定期維修,加上較多山客幾乎是只安排西段折返,因此沿途也相對有人氣。不過可別就此鬆懈下來,下山時膝蓋承受的重量更大,因此避免每走一步就打直膝蓋,要保持關節彈性,順著地心引力下山,前腳掌踩好階梯面,就能減輕負擔。西段的路面是苔癬草地,踏起來相當柔軟,即便穿著包覆性不錯的登山鞋,還是可以透過鞋底傳達上來,就像地板裝了彈簧一般,輕盈腳步,讓人不禁雀躍起來。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271期(2020年8月號)

 

購物車    |        |    聯絡我們    |    Q&A    |    廣告刊登    |    隱私權條款    |    版權聲明    |    網站地圖
請輸入您的E-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
電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