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針線出頭天 走訪迪化街探索布業興衰
 周休提案 針線出頭天 走訪迪化街探索布業興衰2020 年 08 月號

 


針線出頭天   走訪迪化街探索布業興衰

 

穿旗袍遊大稻埕,一窺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幕後裁縫師傅的在地職人精神;在舒喜巷的空間中聽著台北老城故事最好的說書人,道出大稻埕歷史背景。後疫情時代,看看設計出身的布商二代行銷鬼才,如何連結傳統布商與新銳設計師來打造全台最大布料媒合平台。

 

旗袍—八旗女子之袍服

「旗袍」為在清朝八旗制度下,女子身穿的旗裝袍服。在當時嚴格階級區分下,服裝足以象徵身分地位,因此非常講究其布料、花紋、顏色、滾邊等等細節。而清朝的衰敗,與民國初期受西方文化的啟蒙,讓改良後的「旗袍」能走上街頭,成為代表中華文化的新時尚。

 

八旗制度建立大清王朝基礎
1615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而「旗」就是軍編最高單位,本意是「一旗一主,八家旗主共治天下」。核心概念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戰爭時能隨時出戰;無戰時拿起鋤頭以耕養戰。八旗制集結了行政、軍事、社會、生產等功能於一身,無疑對滿人凝聚和清朝崛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旗色x族裔x階層=被分類的人民
旗色的排序因權力之更迭,在初期有幾次變化。正式順序底定在1643年,依次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皇太極即位後進行改革,讓投降漢人能脫離奴僕身分,成為旗籍之人。於是幫漢人、蒙古人也編制了八旗,同一旗色下的滿洲、蒙古、漢族三旗聯一,隸屬於同一旗主。

 

等著被「抬旗」的宮鬥戲
而每旗內部可再分為旗人、包衣、旗下家奴等。「包衣」主要為服侍皇室、旗主等的家內奴僕,雖然有獨立戶口,有些包衣還擁有旗下家奴,但身分仍比正規旗人再低一階。再下來是「旗下家奴」,沒有獨立戶籍,隸屬於主家戶口下,亦稱「戶下人」。
清朝皇帝的后妃主要來自「選秀女制度」,挑選秀女的範圍除了年齡,還必須是八旗女子。如果想要收編包衣宮女或是非八旗女子為嬪妃,就會賜予「抬旗」,讓對方能有門當戶對的身分,成為正身旗人。這是個能讓家族世代擺脫低下階層的「捷徑」,讓我們不禁想像後宮的情形,也許就如電視裡所上演的宮鬥戲碼般,爭奇鬥艷地博君一「眼」吧?

 

工藝繁複的旗裝
旗裝原為傳統的滿族服飾,男女均同,有圓領、馬蹄袖、束腰、兩側開衩、皮革製等特色,便於遊獵生活。清軍入關後,受漢文化影響,女性旗裝的袖子開始變寬,整體為大襟右衽、上窄下寬的連身長服,領子也變成小立領,是現代旗袍多沿用的特色。當時只有后、妃、格格及貼身丫環等能穿上女性旗裝袍服,甚至按照清代法規,漢族女子不得穿著旗裝。
清朝盛世,旗裝開始注重鑲滾和袖飾,在衣襟、袖口、領口、下襬等處鑲上多層精緻花邊。還有一種稱作「大挽袖」,把花紋繡在袖裡,不經意地露出精緻繡花,實屬低調的華麗。而清朝中後期甚至有「十八鑲」的華服出現,需要鑲上十八道滾邊才算是美,由此也可窺見清朝旗人身為上流社會的奢華日常。

 

清末民初的旗袍解放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近300年的清王朝,使得原本處於社會高位的旗人跌到了谷底,沒有場合讓他們穿旗裝袍服,或變賣、或改為較易活動的短袍,華麗的旗裝長袍於是在歷史上告終。
1920年後,上海開始盛行改良式旗袍,開埠後的上海,成為中西文化並存且開放的城市,裁縫師傅、設計師們研究並吸收了西式剪裁,替當代新女性打造了顯露腰部線條、展現風采的時尚旗袍,並在北京、天津及各地流行起來,上海流行的新款旗袍,重視剪裁,裝飾簡單大方。北京派就像原本的旗裝改成短袍,較無腰身,但重視紋飾與滾邊的呈現。旗袍來到台灣後則各派融為一體,經過不斷地創新和改良後,貼近日常生活,自成一格。

 

 

 

玉鳳旗袍店

說到旗袍,不得不提起這位旗袍大師。從大稻埕的繁華年代開始製做高級訂製旗袍、到電影戲服、甚至藝陣八將的服裝全都難不倒他。他是曾獲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的電影《刺客聶隱娘》幕後靈魂推手—陳忠信師傅。

 

燦爛風華年代
日治時期,許多日本男性因工作來台定居,日本藝旦也跟著遠渡重洋來謀生,使得酒家文化開始萌芽,1920年後更是盛行。在商業中心周圍的酒家,成了讓富商、官員們應酬和招待客人的絕佳選擇。除了菜餚豐盛、排場華麗,還有小姐陪酒獻唱、賓主盡歡,讓主人與客人都有面子。而小姐的穿著必得講究,旗袍除了展現女性婀娜多姿的身形,還兼具優雅和氣質,因此成為和服裝扮外的首選。
陳忠信的父親原是西裝師傅,1945年從福州渡海來台後娶了同行,兩人便一起在大稻埕附近的西寧北路開了一間「玉鳳服裝號」,也就是玉鳳旗袍的由來。陳忠信在家苦學裁縫五年才出師,至今數十年的工夫,據說一眼就能抓出最美的肩線。


時代變革流轉
成衣的興起、名牌服飾的流行,訂製服逐漸不再是市場主流。在低潮期遇上了電影戲服的需求,從1998年侯孝賢的電影《海上花》開始,轉型製做戲服、禮服等。2015年《刺客聶影娘》獲得第52屆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讓陳忠信的細膩手工被大家看見,也代表了台灣在地職人的精神。然而即便有著金馬獎的光環,陳忠信依舊很有個性地做自己:招牌仍然保留原本的紅字白底,天藍色的鐵捲門,櫥窗中的假人,在迪化街的巷弄中更添復古氣息。一針一線專注地把每個細節做好。有所堅持,才能在電影銀幕上看見被放大的戲服縫線還是精緻無瑕,就連電影沒拍到的部分也要做得完美。陳忠信說:「記得不要穿牛仔褲來量旗袍,要知道你有哪些缺點,我才能把它包起來。」


從旗袍、戲服到八將服裝
抬頭見到店內牆上一幅字畫題著:「陳言謹慎學賢人,子效神壇足認真,忠勇智仁誠一貫,信心堅定不辭辛。」原來從小在城隍廟附近長大的背景,讓陳忠信也參與藝陣文化。除了旗袍外,陳忠信曾為稻江霞海八將會設計服裝、臉譜、手持刑具等。即使備有幾十年淬煉的真工夫,陳忠信仍然謙虛地說:「永遠都在挑戰」。翻開作品集,像在介紹自己的孩子。對他而言,每一件旗袍或戲服都是新的課題。從布料特性、肩線縫製、每個步驟的微調都是經驗累積。他堅持把每一個細節做好,讓我們看見了台灣在地老職人的可貴。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271期(2020年8月號)

 

購物車    |        |    聯絡我們    |    Q&A    |    廣告刊登    |    隱私權條款    |    版權聲明    |    網站地圖
請輸入您的E-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
電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