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重返 1884 訪中法戰爭古戰場遺跡
 我愛台灣 重返 1884 訪中法戰爭古戰場遺跡2020 年 10 月號

 

 

重返  1884 訪中法戰爭古戰場遺跡

 

戰爭帶來的傷口記憶往往是鮮活的,台灣島上曾發生的大小戰役不下數百場,槍桿砲口縱然使得血淚縱橫,卻也是記錄輝煌戰史的鮮明輪轍。在1884年清法戰爭後,台灣鹹魚翻身,開始大步向前,而今天依然存在的戰場遺址,則成為協助我們推開歷史門扉,進入關鍵事件的那把金鑰匙。

 

風起雲湧

1884年8月,四艘法軍艦直逼基隆港而來,當時福建巡撫劉銘傳臨危受命,與法軍激烈交戰於基隆與滬尾兩地。這場戰役打得如火如荼,雖最終基隆以北之地全都失守,但法軍也付出了慘痛代價,而表面上吞敗的台灣,則迎來了建省與實行現代化新政的扭轉契機。

 

從越南打到台灣頭
清法戰爭肇因於清法兩國為爭奪越南宗主權,因此主戰場初期都在越南,但到了1884年,由於兩方談判破裂,法國打算以占領基隆煤礦和破壞馬尾造船廠來逼迫清廷和談。當年8月初,法軍將戰線拉到台灣與澎湖,清廷則派劉銘傳至前線督師,初期劉銘傳以基隆大砂灣砲台為基地,幾枚大砲還真的轟垮了一艘法軍巡洋艦,但大砂灣砲台地勢過低,又無法防禦側面進犯的敵人,這座砲台很快就被法軍擊毀,不過法軍在攻入基隆市街時也中清軍埋伏,只好暫退馬祖,法軍與劉銘傳為首的淮軍首次交戰,雙方算是平手。


兩軍對峙陷入膠著
8月底,法軍再次企圖佔領基隆,不過因劉銘傳奮力還擊,兩天兩夜後,法軍已有潰敗之態,因此法軍元帥「孤拔」決定退出基隆港,轉為進攻淡水,清法台海戰場中,最激烈的篇章也就此展開。在法軍猛烈砲火射擊下,清軍在淡水河口設置的三座砲台全遭擊毀,不過清軍因鄉勇團增援兵力大增,打得法軍死傷慘重。之後半年,法軍曾多次進軍台北,但都被頑強抗敵的清軍擋下,戰況陷入對峙,法軍始終被困於基隆河北岸,今天基隆的法國公墓、金山寺壕溝、碇內尖砲台等遺址,便是當時所留下的。


戰後扭轉台灣地位
隨著戰事糾結以及孤拔病逝,法軍對侵台已興趣全失,加上清廷服軟,承認法國對越南的宗主權,清法戰爭最後以和解收場。戰爭之後,清政府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便讓台灣脫離福建獨立建省,並指派劉銘傳為首任巡撫。經歷過浴血大戰的劉銘傳,深知建設台灣要先以軍事為重,除打造兵工廠等現代化軍備,還增建多處砲台,如滬尾砲台、社寮砲台、觀音山砲台。此外,他也鋪設台灣第一條鐵路與海底電纜,辦理電報、煤務、郵務等基礎建設。雖說戰火無情,但清法戰爭確實扭轉了台灣,這裡日益繁榮富足,再也不是那無人知曉的瘴癘小島。

 

 

 


雄鎮海疆

清法戰爭期間,扼守河海交界的淡水戰況劇烈,清軍砲台在法軍猛攻下,幾乎無一倖存,現淡水地區僅存的砲台,為戰役結束後劉銘傳所建的油車口砲台,也就是今天的「滬尾砲台」。

 

北門鎖鑰保固東瀛
清法戰爭後,劉銘傳找來德國籍工程師包恩士(Bonus),於澎湖、基隆、淡水、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建造10座新式砲台,其中淡水就占了2座,一為「北門鎖鑰」即今日的滬尾砲台,另一座「保固東瀛」,應該是位在對岸八里的觀音山上,不過早已毀損,難以考證確實位置。滬尾砲台占地1.5公頃,配置當時最先進的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劉銘傳更親自在門額處題上「北門鎖鑰」四字,足見其受重視的程度。而在日治時期,滬尾砲台被當作日軍砲兵的練習場、光復後由國軍接收,一度被列為禁區,直到1985年開放,民眾終於可以進入這座曾經雄霸一方的雄偉砲台參觀。


穿梭甬道時光倒流
從「北門鎖鑰」門額下走過,霎時間別有洞天,眼前回字形的碉堡中有甬道相連,這些甬道過去不是營房就是彈藥庫,走進由紅磚堆砌而成的主體中,只感覺到陰涼潮濕,加上暈黃色燈光渲染,搖曳出今昔難辨的時空錯置感。開放觀光後,滬尾砲台的內部空間被規畫為展示室,以清法戰爭為主軸,展出兩軍對陣的立體模型,以及北台灣的砲台老照片等。至於砲台的主角「大砲」,早在多年前就已被拆下來熔解了,現僅留下圓形如石磨般的砲座。

 

科技重現烽火連天
由於鄰近紅毛城跟淡水老街,充滿歷史刻痕的滬尾砲台,成為北台灣砲台之中,觀光化最為徹底的一處。由於不少民眾對於來砲台卻見不著砲這事不能理解,淡水古蹟博物館便順應民意,以玻璃纖維復刻出當年的阿姆斯特朗8吋砲,雖是模型,但7公尺的巨型砲身,還是極具震撼力。另外砲台內部的軍史館中,還導入沉浸式聲光效果的6K投影,古牆上砲火隆隆,寫實地呈現過往戰爭場景,不只是觀光客趨之若鶩,還吸引不少文史工作者前來觀摩,看能不能複製類似模式,如法炮製在其他古蹟中。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273期(2020年10月號)

 

購物車    |        |    聯絡我們    |    Q&A    |    廣告刊登    |    隱私權條款    |    版權聲明    |    網站地圖
請輸入您的E-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
電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