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武勇拚天下 中國武舉制度與黃耀南故居
 文史藝遊 武勇拚天下 中國武舉制度與黃耀南故居2020 年 12 月號

 

 

武勇拚天下  中國武舉制度與黃耀南故居

科舉是封建時代,國家廣納賢才最公平的選拔形式,其中也分文武,若是英勇果敢、氣壯山河,透過武舉求得功名利祿,也是條光明燦爛的康莊大道。台灣曾出過一位「武舉人」黃耀南,現在在他彰化埔心老家,還能見到大刀、石鎖,以及光緒皇帝欽賜的「武魁」匾額,可說是清末台灣人靠武勇拚天下的典範。

 

黃耀南故居

黃耀南是台灣因武舉出身,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除了他是彰化的末代武舉人外,就算台灣在成了日本殖民地後,黃耀南仍備受重用,直到今天,黃家在彰化埔心地位依然舉足輕重,黃耀南故居與相關文物也被完整保留。

 

清末台灣武舉概況
雖說清代在順治年間就已舉辦過武舉,但台灣一直要到康熙25年(1686)才獲准開科考試,更是要到康熙33年(1694),台灣才有了第一個武進士阮洪義。之所以會晚了一步,主因當時台灣隸屬於福建,所以鄉試以上的舉人必須跨海到福建參加科考,相當耗時耗力,不過清廷為鼓勵台人赴考,還特別提供了保障名額,例如乾隆4年(1739)起,京城武舉會試便規定,台生赴考10人中至少錄取1 名,看得出清政府對台人的重視。

 

末代武舉人黃耀南
1871年出生在彰化的黃耀南,自幼開始修習武藝,體格非常強健,據說他練武的大刀重達72公斤,需兩個大人合抱才能勉強舉起,可見黃耀南平時對武術就有紮實的訓練。他在23歲時首次赴福建參加武舉,就獲得30名的好成績,獲得武舉人的頭銜,光緒皇帝還頒賜華綵旗匾一面給他,並授以「都司」(清代的一種軍階)官銜。
只不過黃耀南還來不及把光緒皇帝賜予的牌匾掛上,清政府就因甲午戰爭失敗,把台灣割讓給日本,黃耀南這都司之位還坐不到一年。不過失業的黃耀南,可沒有因此失志,他從中國帶回椪柑種子,研究栽培繁殖,最後推廣到埔心全鄉與鄰近鄉鎮,「員林椪柑」日後聞名全台,還曾是日本皇室御用美食。
武舉人這個頭銜,就算改朝換代也不是全然無用。當時台灣總督府相中黃耀南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和地位,任命他為大埔心區長,也就是相當於今日的埔心鄉鄉長。而黃耀南一生致力辦學校、興水利等公益事業,留下很好的名聲,就算過世已近百年,現在埔心鄉親仍以黃耀南為楷模,並將他的忠義精神持續傳頌下去。

 

 

 

黃氏故居彰顯成就
黃耀南的故鄉埔心,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小鄉鎮,境內保有全彰化最完整的客家部落,黃耀南故居便在其中。走過古色古香的大門下,只見一座單落雙護龍的三合院建築,格局不大但陳設雅緻,屋頂還有翹起的「燕尾脊」,可見過去是官宦富庶之家,至於門口與閩南風格稍微格格不入的白色拜亭,則是昭和時代時改建後的結果。
黃耀南故居目前只有大廳開放參觀,亭內兩旁放有練功用的大刀和石鎖,大刀由鋼材所鑄,石鎖則是中國石材,可以想像當年黃耀南一手擎天舉起石鎖,或是雙臂揮舞大刀的雄姿。中堂上方,則橫掛清光緒皇帝御賜的「武魁」匾額,顏色雖略有脫落,但仍可清晰判讀年份內容。進入大廳,正面掛著觀音佛像,和一副以「江夏」堂號為主題的對聯,窗上懸著黃耀南夫婦畫像,牆壁上則各有五幅名家壁繪和兩幅字畫,風采如昔。
黃耀南後代開枝散葉,每逢清明,會有超過300名子孫齊聚於此,而黃耀南孫子黃達雄,也有將黃耀南故居改建為文化村的打算,屆時若成,黃耀南原有許多的官服、字畫、祭祀儀刀等器物,將有機會再與後人見面。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275期(2020年12月號)

購物車    |        |    聯絡我們    |    Q&A    |    廣告刊登    |    隱私權條款    |    版權聲明    |    網站地圖
請輸入您的E-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
電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