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淡水海關碼頭 訴說滬尾的黃金歲月
 歷史建築 淡水海關碼頭 訴說滬尾的黃金歲月2022 年 06 月號

 

 

淡水海關碼頭   訴說滬尾的黃金歲月

來逛淡水老街,您會走到河岸最終點嗎?這裡有一處被列為古蹟的海關碼頭,過去曾是台灣三大商港之一,在近代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經過整修後,今日已是結合景觀、古蹟、藝術的綜合性場館,是家庭出遊、約會或是拍美照的好去處。


海關開港歷史與稅務
淡水海關碼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初,當時清朝為了打擊海盜,在此處駐紮建立了海防設施;咸豐8年(1858)簽訂天津條約後,咸豐11年(1861)選定滬尾(今淡水)為台灣第一個國際通商口岸。隔年滬尾洋關設立,正式開關徵稅管理外國貿易,首任外籍副稅務司侯威爾(John William Howell)在此負責統理關務,從此開始有洋人駐地滬尾。
中國原有海關分為新關(洋關)及常關(舊關),分別負責徵收境外與境內稅款,也因為新關負責交涉對象主要為外國人,因此將新關劃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經管。滬尾新關為台灣第一處管理境外貿易之關稅機構,並兼管後續成立的雞籠、安平、打狗等分關,是全台關務總理機構,直到日治時期才移設台北大稻埕,並在1920年更名為「總督府稅關淡水支署」,失去統領全台關務的地位。
在稅務方面,「船鈔」是當時清朝課徵的重要稅額之一,採定額稅率,依據船舶噸數從量課徵,又稱噸稅,是維持港灣、航道、燈塔等助航設備的規費。但清政府並未好好整建,導致沿海船難仍經常發生,引發外國政府與商人的抗議,甚至拒繳,清政府也因此被迫將此業務交由具公信力的海關監管,這項費用演變到今日成為「助航服務費」。
為了將船鈔費用妥善用於改善航運品質,同治2年(1863)上任的總稅務司赫德,主張由海關下組成業務部門,同治4年(1865)批准可從船鈔提撥費用,清政府也批准總稅務司成立「船鈔部」,負責修建維護管理沿海燈塔、浮標等各種航行標誌、管理船舶停靠等海務,而徵收船鈔和發行船鈔執照則由徵稅部負責。到了1912年,船鈔部更名為海政局,管理燈塔相關業務和與海關間的交通運輸等;營造及理船業務另設工程局由總營造司負責,船鈔部就此走向歷史。

 


橫跨三個時代
現在來到淡水海關碼頭,可以在這裡看到清代、日治時期和國民政府三個時代的建物,今日仍保存良好並開放參觀,遊客可以透過這些建物,共同見證淡水在各個時期的轉變。
淡水海關分為關署區、官邸區和碼頭區,關署興建於1869年,有辦公室、宿舍、倉庫等建築,位置約當紅毛城下方停車場處,今已不存在;官邸區僅存前清淡水關稅司官邸,暱稱「小白宮」,在1997年公告為古蹟。日治時代初期,北台灣茶葉貿易興盛,淡水也因此成為台灣最大的國際港口,200公尺的淺水碼頭由觀音石加上精純的手法砌成,以及兩座港務倉庫都是時代的見證物。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淡水稅關及海關碼頭由軍方接管,增建了一些鋼筋混凝土的房舍,不過清代的洋樓和日治時期的倉庫區都保留了下來。碼頭在2000年公告為古蹟,並於2014年進行整修後開放民眾參觀。

 

整修後更好逛
海關碼頭在2018年時再度進行整修,這次主要是進行環境改善工程,拆除非古蹟的海巡所建築,留下曳船道,新增休閒廣場、裝置藝術及夜間照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古蹟與藝術結合的場域,同時還是欣賞夕陽美景的祕境,各個時段來都能有不同感受。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291期(2022年6月號)

 

購物車    |        |    聯絡我們    |    Q&A    |    廣告刊登    |    隱私權條款    |    版權聲明    |    網站地圖
請輸入您的E-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
電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