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藝復興發源地 佛羅倫斯的中世紀浪漫
 歐洲風情 文藝復興發源地 佛羅倫斯的中世紀浪漫2023 年 12 月號

 


文藝復興發源地   佛羅倫斯的中世紀浪漫

 

無論是「百花之城」還是「翡冷翠」,或是單純從原文音譯的「佛羅倫斯」,義大利半島中部這座夢幻城市,事實上也是藝術史上重要的文藝復興運動發源地,走在古城區欣賞紅磚建築與大師作品,就像漫步於一座巨型的露天博物館。


佛羅倫斯的石橋  戰後重建回原樣

看地圖可發現貫穿佛羅倫斯的河流──阿諾河,孕育了自古至今的文化風貌,佛羅倫斯與阿諾河的關係,就如同巴黎與塞納河、開羅與尼羅河、西安與黃河等。而河上的舊橋(Ponte Vecchio)連結了南北兩岸,乘載了橫跨數個世紀的興衰變化,這座中世紀便建造的石造拱橋,橋上還有多種不同顏色的建築,是名副其實的水上人家,早期為肉販壟斷的市場,16世紀後開始進駐金匠和珠寶店,據說是梅第奇家族為了提升舊橋的威望,讓整排店鋪改為金光閃閃的珠寶街,現在成了老字號的珠寶與鐘表店一條街。同時有著舊建築市場的氛圍,也是著名電影《香水》裡主角出生的魚市場取景地。
舊橋位於阿諾河最狹窄之處,其他橫跨阿諾河的還有天主聖三一橋(Ponte Santa Trinita)、感恩橋(Ponte alle Grazie)、卡瑞拉橋(Ponte Carraia)、聖尼可羅橋(Ponte di San Niccolo)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曾進駐佛羅倫斯,1944年撤退時,幾乎炸毀了所有的橋,其中舊橋是唯一沒被炸毀的,而天主聖三一橋則於1958年重建,重建時使用從阿諾河打撈上來的原有石頭,或是同一採石場的石材,藉以恢復原樣。

 

阿諾河南北岸的不同氛圍

走上舊橋前往阿諾河北岸,便為佛羅倫斯的市中心,最著名的地標包括聖母百花大教堂、烏菲茲美術館、中央市場、學院美術館、新聖母大殿、修道院香水製藥廠以及舊城區的中心,許多文藝復興時期建立的建築、作品、博物館、咖啡館和餐廳等,是遊客必訪的地區。南岸則多了愜意的氛圍,這裡有碧提宮、聖尼柯洛教堂、巴爾蒂尼花園、波波麗花園以及米開朗基羅廣場,爬上山坡還可俯瞰佛羅倫斯的全景。

 

 


文藝復興的代表作 米開朗基羅在此揭幕大衛像

來到佛羅倫斯,一定會看到許許多多的大衛像,這座大衛像,是文藝復興代表作,也是自古以來最能代表健美男性優雅和諧體態的象徵,更是佛羅倫斯最引以為傲的作品之一。1504年9月8日,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將這座雕像獻給了家鄉佛羅倫斯的老皇宮(Palazzo Vecchio),從多納泰羅留下的未完成作品,米開朗基羅重新賦予這塊卡拉拉大理石靈魂,雕塑而成大衛像,不僅成為佛羅倫斯的鎮城之寶,米開朗基羅的地位更可說在大衛像揭幕後達到巔峰,直至今日,大衛像的重要性仍無可取代。
不過大衛像也曾面臨一些被破壞的遭遇,曾在1527年的一場暴動中失去了一段左臂,還曾遇過一位瘋狂藝術家用榔頭敲掉大衛的一根腳趾,但在當局的保護和修復下,並將其轉移到學院美術館畫廊中,才得以逃過劫數,至今仍完好保存著,而在市區中看到的眾多大衛像則為複製品,如市政廳大門口以及米開朗基羅廣場中央等。


梅第奇家族的收藏 人類歷史的藝術寶庫

說到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不得不提到這個在中世紀的歐洲可呼風喚雨的「梅第奇家族」,由醫師起家,跨足金融業、開起一間間銀行,成了歐洲最大的銀行之一,並躋身於政治、宗教、貴族,家族中曾有四位教宗、佛羅倫斯統治者、王后與其他王室成員。梅第奇家族對後世最大的影響可說是對藝術、建築和科學的推動,委任各大藝術家和科學家來創作研究,包括米開朗基羅、多納泰羅、達文西、伽利略等,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收藏品,累積成數量可觀的展品,而藏品的創作者,也成了文藝復興重要的代表者,因此梅第奇家族也有「文藝復興教父」的稱號。
而該家族的收藏地最著名的可說是烏菲茲美術館了,興建於1560年的烏菲茲美術館,原文有辦公室之意,是梅第奇家族委託喬治‧瓦薩里(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建築師)建造的建築。期間雖經歷過火災、戰亂,不過在各界努力協助修復下,超過三千項的館藏作品仍保存得十分完整。包括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波提切利、拉斐爾、魯本斯、卡拉瓦喬等著名大師的作品都可在此一飽眼福。


佛羅倫斯地標 紅色穹頂的聖母百花大教堂

若說到佛羅倫斯的地標,聖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絕對是名副其實,無論在平地還是山坡,教堂的巨型紅色圓頂都能為遊客指引方向。建於1296年的哥德式教堂,卻在1436年才正式完工,主要是為了這座壯觀的紅色圓頂,直徑達43公尺、高達52公尺,是全球最大的八角形紅磚圓頂,更是建築史上的一個傳奇。當年先蓋好了牆,卻發現沒人能完成大圓頂的設計與執行,沒有圓頂的時間甚至長達一百多年,直到梅第奇家族號召各路好手來提案,希望找到優秀人才來完成這項穹頂計畫,才順利得以完工。
這位完成圓頂的布魯內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是由金匠學徒出身的建築工程師,他利用石鏈和鐵條作為骨架來增加支撐,並使用紅磚來取代石塊,藉以減輕重量,同時使用魚骨排列法,讓整體更加穩固,才得以打造出這座曠世鉅作,因此也有「布魯內列斯基圓頂」之稱。壯麗的外觀外,內部的穹頂畫更是另一傳奇,這幅由瓦薩里所繪製的寫實的壁畫──《最後的審判》,以地獄、人間與天堂三層構成和諧又立體的畫面,同時又將人物與細節刻畫地栩栩如生,讓佇足的遊客們嘆為觀止。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308期(2023年12月號)

購物車    |        |    聯絡我們    |    Q&A    |    廣告刊登    |    隱私權條款    |    版權聲明    |    網站地圖
請輸入您的E-MAIL訂閱或取消電子報:
電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