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功」與平戶的日本情節,國姓爺鄭成功的出生地巡禮!

鄭成功紀念館園區 鄭成功紀念館園區

國姓爺在台灣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在三百多年前的大航海時代,立足台灣經營國際貿易,稱雄東亞海域,並以台南為中心經營,拓墾台灣。而日本長崎縣的平戶作為國姓爺的出生地,透過鄭成功為媒介,與台南市結下不解之緣,多年來彼此密切交流。現在就跟著TO’GO走訪國姓爺的出生地平戶,一探養成國姓爺獨特人格魅力的所在地。

鄭成功作為17世紀末東亞武力最強大海貿集團接班人,不僅經商有成,更將海貿集團轉型成國家政權,最大的政治基礎就是其享有國姓「朱」。縱使與明朝皇室無血緣關係,仍可高舉反清復明旗號,除了國姓身分外,其超越血統的忠義精神,讓其能夠聚集支持明朝的力量。若單論鄭成功血統,發現其十分特別,出生在日本平戶,母親且是日本人。然鄭成功一生貫徹忠義之道,不僅符合儒家價值,更是體現武士道精神。不僅對得起國姓之稱,更跨越國界贏得後世的尊重,成為公認的東亞英雄。

鄭成功為何不叫「朱成功」?

鄭成功,世稱國姓爺,但華人罕稱朱成功,朱成功之名反流傳於日本。乃因清朝與鄭氏東寧政權是競爭關係,故只稱鄭姓避免明遺臣聯想。清朝降伏東寧政權後,將鄭成功、鄭經父子移靈回故鄉福建南安縣重新下葬,康熙才說出實話「朱成功係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奏請重新祭祀延平郡王,上奏稱「明故藩朱成功。忠烈昭然,有功台郡。請予建祠追諡」,但民間已習慣稱鄭成功,反忘記國姓爺本該稱朱成功這一名字。

平戶──鄭成功父母的相遇之所

鄭芝龍出身在福建南安縣小漁村,年少就前往澳門貿易,又轉往馬尼拉,後至日本九州的離島平戶。一般史料描述此時的鄭芝龍,彷彿是人生中最低谷期,以販鞋為業,長居此十餘年,平戶人稱其為「老一官」。一官是鄭芝龍的綽號,閩南語表示長子、老大之意,近似日語稱太郎的命名法。

在歐洲文獻中,多稱鄭芝龍為一官(Iquan)。鄭芝龍在平戶結識鄭成功母親田川氏,其名為マツ(matsu),讀音同漢字「松」,故又稱田川松,為藩士田川七左衛門之女。而漢文資料中,田川氏有漢姓「翁」,起因為田川氏繼父為華人翁翊皇。因此,現今台南延平郡王祠後殿,供奉鄭成功母親牌位,上書「翁太妃本姓田川氏之神位」。

鄭芝龍與田川氏結婚後一年,寬永元年(1624)鄭成功就呱呱墜地,幼名福松。福字取鄭芝龍的故鄉福建一字,松則是取母親名的漢字。而鄭成功有一名同胞弟,名為田川(次郎)左衛門,為紀念外公,過繼給田川家。為日後鄭氏貿易集團在平戶的主要負責人,當初鄭氏集團籌謀反清大業,寫信向德川幕府求援,就是藉田川左衛門轉交。

鄭成功在平戶的童年時光

現今流傳不少種鄭成功出生傳說,據聞鄭成功出生前夜,海上異相叢生,海中似有睛光射出,萬火通明,海上出現噴水如雨的神物。當夜,田川氏夢得大魚撞懷,故坊間謠傳鄭成功為東海巨鯨轉生。

鄭成功一直在平戶成長到7歲才離開,俗話說「3歲看到大,7歲看到老」,可知鄭成功在平戶的童年生活,雖史籍鮮少著墨,實為陶鑄其一生品性的關鍵時刻。鄭成功的忠義精神,應是自幼養成,此時鄭芝龍正值開疆擴土時期,停留平戶時日短暫,基本上鄭成功與母親、幼弟相依為伴。鄭芝龍屢屢致書要求鄭成功母子前往福建。當時日本已經鎖國,國人不得恣意離國,幕府考量田川氏特殊身分,給予田川氏與其子離境自由,反而是田川氏考量兩兒年幼,禁不住海上風浪未立即動身。

直到崇禎4年(1631)田川氏才攜鄭成功前往鄭芝龍的家鄉福建南安縣團聚,而幼子田川左衛門則留於平戶,由娘家人照料,日後成為鄭氏集團在平戶的領導者。鄭成功至福建後改名為鄭森,開始接受儒家教育。隆武元年(1645)受到隆武帝賞識,賜姓朱,名成功。這就是世稱「國姓爺」的由來。

鄭森(鄭成功)一家其樂融融,出自《明清軍談》版畫 (圖片提供:收藏家潘思源)
鄭森(鄭成功)一家其樂融融,出自《明清軍談》版畫 (圖片提供:收藏家潘思源)
鄭芝龍與田川松夫婦
鄭芝龍與田川松夫婦,出自《明清軍談》版畫(圖片提供:收藏家潘思源)
鄭成功大敗清軍,出自《明清軍談》版畫(圖片提供:收藏家潘思源)
鄭成功大敗清軍,出自《明清軍談》版畫(圖片提供:收藏家潘思源)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325期(2025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