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新港旅遊 探訪歷史古鎮與文化寶庫

開臺媽祖 新港奉天宮 開臺媽祖 新港奉天宮

嘉義新港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更以其保存完好的古蹟建築、特色小吃和手工藝品聞名,展現出獨特的歷史風華與文化魅力,是融合宗教信仰、文化藝術與地方風情的文化寶庫。

新港位於嘉義縣西北部,歷史上曾是台灣重要的商業與宗教中心。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海盜顏思齊率部眾登陸笨港,建立「笨港十寨」,引進漳泉移民入墾,至康熙年間已成為重要的港口市鎮,而當時先民從湄洲迎請媽祖金身來台,請示媽祖後共同建造名為「笨港天后行宮」的草廟。

然而,約19世紀初,北港溪接連泛濫,洪水甚至沖毀天后宮,笨港南街紳民陸續東遷至3、4公里外的麻園寮,另名之為新港。日治時期,新港的地位因河道淤積與交通模式改變而逐漸式微,但仍憑藉奉天宮持續吸引大量香客。日治政府對新港進行了基礎設施的改善,建設道路與水利設施,使其農業生產更加穩定,成為米與糖的集散地之一。戰後時期,新港因台灣經濟結構轉型,商業活動相對減弱,但憑藉宗教活動的熱絡,以及在地特色產業如花生、米食加工與手工藝,逐漸轉型為觀光小鎮。

笨港媽祖正統之爭

新港與北港的正統之爭,源於兩地對於「笨港媽祖」正統性的歸屬認定,也反映了台灣早期地方勢力的競爭。19世紀初,由於北港溪氾濫成災、溪道改變,導致笨港地區不適合居住。隨著居民遷移,笨港的宗教中心逐漸分裂:部分居民南遷至北港,建造了北港朝天宮,另一些居民東遷至新港,新建了奉天宮。

北港朝天宮與新港奉天宮皆主張自己是笨港媽祖信仰的正統繼承者,並在歷史中多次產生爭議。新港奉天宮自認繼承了笨港天后宮的原始香火,且保留了早期笨港信仰的歷史文獻與儀式,而北港朝天宮則因地理位置相近,以及媽祖信仰的興盛,逐漸成為台灣西南部的宗教中心。在清代及日治時期,這場正統之爭尤其明顯,兩座廟宇經常舉行大型媽祖遶境活動,以展示其影響力與宗教地位。這種競爭促進了兩地媽祖文化的發展,也使兩座廟宇的香火更加鼎盛。

奉天宮坐北朝南,整體建築結合了不同時期的閩粵派風格
奉天宮坐北朝南,整體建築結合了不同時期的閩粵派風格

隨著社會發展與地方觀光推廣,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逐漸從對抗轉為合作,兩座廟宇在推廣媽祖文化、保存歷史資產上,皆扮演了共同努力的角色,並透過農曆三月媽祖遶境活動帶動地方經濟與文化發展。雖然正統之爭一度成為宗教競爭的焦點,但如今,新港與北港的媽祖信仰也成為宗教文化多樣性的地方象徵,持續書寫媽祖信仰的悠久傳奇。

朝天宮媽祖進香的熱鬧景象
朝天宮媽祖進香的熱鬧景象

新港奉天宮:香火鼎盛的信仰中心

新港奉天宮位於嘉義縣新港鄉,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廟宇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包括三川殿、正殿和後殿,左右設有護龍和鐘鼓樓。雖經多次重修,但整體建築保留了不同時期的閩粵派風格,比如三川殿就展現了日治時期粵派木作名匠吳海桐的精湛工藝。

新港奉天宮建築群
新港奉天宮建築群

    奉天宮內供奉的「開臺媽祖」被視為全台最早的湄洲媽祖,擁有超過400年的歷史,承載著深厚的信仰傳承。此外,廟內保存了清末明初珍貴的交趾陶藝術與歷代信仰文物,充分展現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建築方面,奉天宮採用傳統閩南建築形式,屋脊與屋面曲線優美,大木結構工藝精湛,展現了匠師們的非凡技藝。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宮廟皆舉辦「天上聖母元宵遶境活動」,完整保留傳統儀式,成為新港地區年度最重要的民俗盛事之一。

奉天宮與朝天宮皆繼承了笨港媽祖信仰

此外,奉天宮還供奉全台唯一奉祀於桌上的御賜金花虎爺,其分靈遍布全台數千處。每年虎爺將軍壽誕,全台各地的分靈虎爺都會前來謁祖進香,形成「虎爺大會師」的盛況,為信眾帶來震撼與感動。

奉祀於桌上的御賜金花虎爺
奉祀於桌上的御賜金花虎爺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百年技藝傳承基地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是一座融合傳統工藝、藝術創作與文化體驗的特色園區,致力於保存與推廣台灣獨特的交趾陶與剪黏技藝。其中交趾陶係以燒製彩釉陶塑呈現生動立體的造型,而剪黏則透過瓷片拼貼構成細膩的圖案,兩者皆展現出台灣民間藝術的精湛工藝與獨特美學。在板陶窯園區內,遊客不僅能近距離欣賞這些傳統技法的精美作品,還能透過DIY體驗親手創作,進一步理解這門工藝的細緻與講究。

園區整體設計充滿童趣與藝術氛圍,建築外觀與裝飾大量融入交趾陶元素,營造出繽紛活潑的視覺效果。其中,十二生肖廣場是園區的代表景點之一,透過交趾陶打造出各式生肖動物雕塑,吸引許多遊客拍照留念。此外,剪黏彩繪牆運用瓷片拼貼與手繪技法,展現出台灣廟宇裝飾藝術的細膩之美。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交趾陶製成的神明彩偶相當精美生動
交趾陶製成的神明彩偶相當精美生動

除了靜態展覽與藝術裝置,園區還提供專業導覽,深入介紹交趾陶與剪黏技術的歷史背景、製作流程及其在台灣宗教文化中的重要性,讓遊客更能理解這門傳統工藝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持續傳承與創新。園區內的工藝創作區與文創商品館則展示並販售各式以交趾陶為靈感設計的藝術品與日常用品,如手工陶偶、瓷器飾品與特色磁磚,讓遊客能將這份文化記憶帶回家珍藏。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園區內有許多打卡點,吸引遊客拍照留念
園區內有許多打卡點,吸引遊客拍照留念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綠意盎然的庭園與水池造景頗有意境
綠意盎然的庭園與水池造景頗有意境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Info

  • 板頭村板頭厝45號
  • 9:00→17:30
  • $100每人

香藝文化園區:香文化的歷史足跡

位於嘉義縣新港鄉的新港香藝文化園區,是台灣首座以「香」為主題的文化園區,致力於傳承與推廣台灣傳統製香技藝,讓遊客深入了解香文化的歷史與工藝之美。園區內的香藝文化館詳細介紹香的起源、種類與製作過程,並展示各種古老製香器具,完整呈現台灣製香產業的發展脈絡。除了靜態展覽,園區還提供多種DIY體驗活動,如手工線香、環香製作及沉香粉調配,讓遊客親手參與製香,感受這項技藝的細膩與講究。

香藝文化園區:現場可以欣賞職人的完整製香過程
現場可以欣賞職人的完整製香過程

在環境設計上,園內打造了許多極具特色的景點。例如「紅波波香腳八卦陣」,以排列整齊的紅色香腳構成八卦圖樣,象徵平安與順遂,「香環廊道」則懸掛著大型環香,步行其中能聞到淡雅香氣,營造出寧靜沉穩的氛圍。此外,園區內的香草生態區種植了多種與製香相關的植物,如沉香、檀香、艾草與肉桂等,透過導覽,遊客能深入認識各種香草的特性與用途。除了文化與工藝體驗,園區內的庭園餐廳更提供結合香文化的特色料理,如沉香茶、檀香點心與艾草養生湯,讓遊客透過味覺探索香文化的獨特魅力。

香藝文化園區:由紅色香腳組成的太極波波草是熱門的打卡景點
由紅色香腳組成的太極波波草是熱門的打卡景點

香藝文化園區 Info

  • 嘉北公路23-6號
  • 9:00→17:30

培桂堂:人才輩出的博士窩

培桂堂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是嘉義縣定古蹟,原為林開泰醫師的診療所舊宅。林開泰的父親林維朝將新居命名為「培桂堂」,寓意「培基固本貽謀遠,桂子蘭孫衍慶長」,期勉子孫繁榮昌盛。由於林家後代人才輩出,這裡又被稱為「新港的博士窩」,其中長孫林懷民創辦了雲門舞集,為國際知名的編舞大師。

培桂堂建於清朝末年,屬於典型的三合院格局,前屋作為診療所,後方為家人生活空間,其建築融合閩南與台灣本土風格,展現出精美的工藝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正身屋脊採燕尾式設計,象徵步步高升,且門樓上的雕刻與彩繪圖案充滿吉祥寓意,如龍鳳呈祥、福祿壽等圖騰,展現傳統匠師的細膩手工。此外,培桂堂內部結構嚴謹,橫樑、門窗與屏風皆飾有精雕細琢的花鳥、人物圖案,細膩的工藝使其成為台灣傳統建築與裝飾藝術的重要典範。

除了建築之美,培桂堂的文化價值同樣值得關注。作為新港地區的重要歷史建築,它承載了當地家族的興衰,也見證了台灣農業社會時期的生活形態。近年來,經過修復與活化,培桂堂成為文化推廣與旅遊景點之一,吸引許多遊客與學者前來參觀,感受這座百年古厝的歲月痕跡與文化魅力。

培桂堂 Info

  • 大興路19號
  • 周三→日9:30→17:00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325期(2025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