荖濃溪遊憩線的文化魅力:茂林多納與萬山部落

萬山部落眺望遠景的一隅 萬山部落眺望遠景的一隅

走進高雄茂林,群山之中隱藏著兩顆閃耀的部落之星:多納與萬山。不只是進入山林,更像踏入一座時間的博物館。石板屋、百合花飾、族人吟唱的古調,都訴說著族群對土地的敬意與依歸。荖濃溪在腳下緩緩流動,映照出山谷裡最深的文化光影——那是一種從生活延伸出的藝術,也是一份屬於南台灣高山部落的靜謐之美。

多納部落 Kunadavan:神話與生活交織的山城

多納部落以魯凱族為主,居民自稱「Kunadavan」。遊客能走訪出草祭人頭台遺址、勇士呼喚台、僅存的石版屋遺跡與生活路徑,感受部落的古老印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黑米祭」。傳說嬰孩被深潭神明收養,當小米成熟時才歸還族人,並賜予黑色小米。這場祭典至今仍是部落最盛大的慶典,結合狩獵與祭儀,展現了族人與自然的契約。另一個動人的傳說則是「天降琉璃珠」,族人視為祖靈的眼淚,象徵祝福與榮耀。

萬山部落 Oponoho:旭日東昇的文化重生

萬山部落的族人自稱「Oponoho」,意為「來自旭日東昇之地的人」。雖在官方上歸類為魯凱族,但語言與文化皆獨立,近年更積極爭取正名,展現族群自信。今日的萬山已非舊址,舊部落位於海拔1475公尺的萬頭蘭山下,完整保留石板屋聚落與神祕岩雕群,流傳著「孤巴察額(Gubatsaeh)的愛情故事」。1956年因遷村政策才移至現址,但族人的文化記憶仍深植於舊部落山谷。

萬山的代表祭典是「勇士祭」。昔日為保護獵場與部落領域而舉行,如今則成為凝聚族人的年度盛事。除此之外,涵洞瀑布的沁涼泉水、重建的石板屋、農作物直送餐桌,皆是遊客體驗萬山生活的最佳方式。

雖然戶籍僅約450人,常住人口不到百人,但隨著年輕人返鄉投入社區發展,萬山逐漸重現活力。透過部落導覽、文化體驗與傳統故事的推廣,這座山城正翻轉人口外流的困境。

山城部落的未來 無論是多納的黑米祭與琉璃珠,還是萬山的勇士祭與岩雕故事,都是吸引旅人深入探索的獨特亮點。這裡不是走馬看花的觀光地,而是一場「聽故事、嚐文化、體驗生活」的深度之旅。當旅人坐在部落石板屋前,嚐一口石板烤肉,或在祭典中隨歌舞共舞,將會明白:茂林的美,不僅在於山川,更在於部落文化的生生不息、仍是最珍貴的資源,為未來的觀光發展注入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