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林綠金找茶趣 青農創生譜寫新篇章

青山綠水環繞的坪林,以茶鄉聞名,開發歷史甚早,坪林開始具規模拓墾,始於清朝乾隆末年,到了道光咸豐年間,開始進入具經濟性的開發階段,來自福建安溪、泉州的先人在北勢溪沿岸山區栽種茶葉、大菁、樟腦等作物。
日治時期坪林已是北宜之間交通往來必經之地,大正元年(1912)橫跨北勢溪的坪林舊橋完工,昔日人車絡繹不絕,坪林新橋、坪林拱橋(又名坪林景觀橋)分別於1973年、1998年完工通車,坪林舊橋功成身退,2008年被公告為縣定古蹟,正名為「坪林尾橋」。

坪林另闢生態觀光蹊徑

坪林文山包種茶遠近馳名,在全盛時期茶行達近130家,帶動當地繁榮,國道5號(蔣渭水高速公路)雪山隧道於2006年通車後,坪林人潮、商機流失,茶產業與商圈受到衝擊,然而綠色旅遊興起,搭乘新趨勢,坪林試圖轉型,成為全國第一個推動低碳輕旅的鄉鎮,2018年獲選全球百大綠色旅遊地,以全新視野與角度出發。
坪林與世無爭的山水祕境,有著絕美日出、雲海美景,也是登山、健行、露營、騎自行車的勝地,坪林金瓜寮生態村是首個封溪護漁的寶地,保留豐富原始生態,包括珍貴的動植物、鳥類、魚類等,著名的「魚蕨步道」,可沿金瓜寮溪岸,聽著潺潺流水聲,欣賞溪流景觀及蕨類生態;北勢溪自行車道曾被票選為台灣北部最美且最短的自行車道,沿途伴隨溪流風光及茶園景色。
坪林除了自然生態,也保留濃郁傳統文化,保坪宮為當地信仰中心點,主祀玄天上帝,元宵節、迎媽祖、中元節三大祭典,規模場面熱鬧,每年元宵節有著遶境、過火、迎燈儀式,辦流水席佐以濃厚的鄉土人情味;坪林老街還可以看到早期運用北勢溪採集溪石,以傳統工法打造的石板牆與閩式建築,來到坪林可以體驗已日益失傳的傳統文化習俗。

坪林茶青返鄉 開創茶旅新風貌

「有種精神叫回家種茶!」 就在坪林茶鄉面臨轉型之際,為了延續土地的美好,坪林一群年輕人選擇返鄉發展,志同道合者組成了新北市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
新北市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匯集福茶苑、白青長茶作坊、新峯友茶、青心茗坊、良昇生態茶作、德志茶園、坪感覺等茶青品牌,多半是傳承數代的老茶農,透過接班的新世代,把傳統製茶技藝與新創行銷手法巧妙結合。
「福茶苑」吳柏諺即是具代表性的坪林茶青,原來家裡長輩認為種茶太辛苦,冀望下一代從事辦公室工作,吳柏諺歷經誠品書店、海外工作後,卻返回家鄉投入一份他可以揮灑熱情與想法的志業。除了品牌包裝,面對將到來的老客人流失凋零問題,吳柏諺選擇跨業合作、地方創生,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與客群,除了種茶,也培植坪林文化土壤。
吳柏諺跳脫傳統茶葉銷售,以新型態的展演、體驗走讀,帶領旅人深入認識坪林,從製茶導覽、戶外茶席體驗到蕨類導覽、生態手作苔球、製作茶酒與薰茶花DIY,更與青年團隊合作,例如金瓜寮茶覺藝術季,藉由藝術彩繪、音樂、小農市集等,豐富茶旅體驗,而參與民眾的彩繪創作,團隊以小額消費金購入,成為茶園裡的裝置藝術,增進互動、也讓旅客有機會重遊坪林。
除了拓展茶業脈絡觸角,吳柏諺也參與創辦坪林地方誌《走水》,「走水」是製茶的重要程序,希望透過刊物讓坪林的故事傳遞飄香,以青年的人文觀點,探討記錄坪林的產業、信仰、教育、生態等面向,讓更多人看見坪林,也讓在地人連結根源。

坪林茶業博物館 創意推廣茶文化地標

坪林80年代已是遠近馳名茶鄉,1983年開始籌建坪林茶業博物館,打造國際地標,以迎接各界人士,館舍占地近3公頃,是座閩南安溪風格的四合院建築,婉約深遂的江南庭園之美,結合當代建築語彙,2015年全面整建重新開館後,以創新思維結合多元展示手法及創意活動推廣茶文化。
現任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館長劉一儒,留學法國藝術學院的背景,讓博物館進一步整合美學、史學與哲學論述,而志在推廣文化的她,更立定要讓展覽不僅具深度,還要充滿趣味及巧思,讓人一看就懂。
博物館內設展示館、體驗館、茶藝教室等空間,定期辦理各式茶相關主題特展,帶領大家認識台灣茶產業與中、外茶文化,由館員們透過長時間研究,再經過田野調查、跨域合作借展,甚至自己動手設計展品,孵育出精彩內容。
除了展覽之外,配合展覽主題以及特殊節慶,茶博館也不定期舉辦各式新奇有趣的工作坊及體驗活動,每年春季還會有結合文創市集、小旅行、音樂演出、體驗活動的「茶山繚療」系列活動,在療癒的氛圍中,形塑獨特的茶山風光。
坪林茶業博物館與在地民眾、茶青互動良好,例如攜手坪林國小合作「小茶人曉茶席」計畫;促成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的成立,雙方透過合作,吸引年輕族群興趣。

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坪林區公所、福茶苑、坪林老街茶葉蛋、德志茶園、Wikimedia、TO’GO片庫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324期(2025年7月號)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