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の箱根足跡 令革命先驅醉心的世外桃源:浩蕩的人生

箱根 箱根

光輝10月國慶並逢國父孫中山逝世100周年,回想中華民國創建之路並不平順,孫中山在革命受挫時曾數度流亡日本,包括東京、橫濱、神戶、長崎等地都有他的足跡。不過,即使建國大業再繁忙傷神,還是需要到風光明媚的溫泉區散心度假,因此距離東京不遠的箱根,成為孫中山放鬆身心的首選。

孫中山(1866-1925)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歷經10次革命失敗,終於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名文,號逸仙,廣東省香山縣人,因在日本宣傳革命期間以「中山樵」自稱,後人習稱中山先生。

浩蕩的人生

幼年孫中山,家中並不富裕,待年齡稍長,其兄孫眉在檀香山做工匯款回家,家境漸好轉,孫中山才得以進入村塾讀書;14歲時陪同母親前往檀香山探訪經商有成的大哥,並留在當地歐胡學院(現稱普納荷中學)求學,而該校也是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母校。

18歲後返回廣東家鄉,並轉往香港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同時孕育革命思想和籌畫革命起義活動。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後於澳門鏡湖醫院為窮人義診並設立中西藥局。1894年上書李鴻章救國大計未被採納,11月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895年在香港策動首次廣州起義卻因洩密而告計畫流產,遂逃亡日本並短暫停留神戶;其後多年奔走海外,宣傳革命主張同時繼續策畫革命起義,於1905年在日本組建中國同盟會。

1911年辛亥起義後回國,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南北議和告成後辭去大總統職務,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後出亡日本。1917年於廣州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展開護法運動;1921年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1924年創建黃埔軍校、1925年病逝於北京。1940年,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蠟像重現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籌建中國同盟會的情景
▲蠟像重現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籌建中國同盟會的情景

視日本為第二故鄉

1895年10月孫中山第一次起義失敗後,與鄭士良、陳少白於11月12日首次到達日本神戶,17日抵橫濱,創立興中會橫濱分會,從此與日本結下不解之緣。孫一共去了日本17次,前後將近居住10年,得到不少日本友人、華僑和留學生的支持贊助。據統計,在孫中山30年的革命志業中,約有三分之一時光是在日本度過,因此他視日本為第二故鄉。

在孫中山以日本為基地的時期,他創辦了《民報》宣傳革命思想,同時創立中國同盟會和中華革命黨,發動反清和反袁武裝起義。這期間,孫中山也結識一批熱心支持他和中國革命的日本友人,例如與他推心置腹、惺惺相惜的宮崎滔天、梅屋莊吉、在惠州起義中犧牲的山田良政、多次為革命軍籌集軍械的萱野長知等。

他在橫濱建立興中分會時,還倡導建立華僑學校,其救國救民的思想讓眾多華僑備受感召,紛紛慷慨解囊,終在1898年2月開設中西學校,後改名大同學校,亦即今日橫濱中華學校的前身。孫中山在1924年11月28日於兵庫縣神戶高等女學校發表「大亞洲主義」演說,主張日本政府不要做「西方霸道的鷹犬」,而應做「東方王道的干城」,並呼籲日本與中國合作,共創一個和平的新東亞。不過這是他最後一次到日本,隔年3月12日就因肝癌病逝於北京。儘管中日之間在歷史上有諸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糾葛,但孫中山的革命成就卻是難得獲得普世認同,因此他在日本留下的足跡更加值得探索。

(左圖)樹立在香港孫中山紀念館庭院的孫中山青年時期雕像;(右圖)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合影,後排左3為宮崎滔天
▲(左圖 樹立在香港孫中山紀念館庭院的孫中山青年時期雕像;(右圖) 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合影,後排左3為宮崎滔天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時的廣州官邸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時的廣州官邸

撰文:張慧娥/圖片提供:神奈川縣、富士屋、三河屋旅館、Wiki、TO’GO片庫

相關文章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327期(2025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