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大白 詩仙李白竟是外國人

李白 李白

李白才高八斗,援筆立成,一生更是橫跨西域到中土,遍遊大江南北,留下無數經驗絕倫的文學作品,獲得詩仙之美譽。據史學家考證,李白其實是出生於西域,血統上更可能是多民族,正是呼應大唐華夷一家的多元包容國情。且讓我們跟著李白一生足跡,跨越時空賞析這幅大唐風情畫。

李白的身世之謎

李白(701→762,年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出生地,現有兩派說法,一派是傳統四川綿陽說,另一派則主張出生中亞說。李白出生於中亞,此說源於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推論李白為西域胡人,因李白父親名為客,乃胡客之意。此說一出震撼學界,引發許多學者投入研究討論。在眾多西域出生說中,郭沫若碎葉說獲得最多支持。

碎葉位於今吉爾吉斯國的托克馬克(Tokmok),唐代時為安西都護府轄下四鎮之一。若依現今屬地主義論國籍,李白算是外國人!更有人推測李白之母是突厥、羌人,是碎葉之花等等。當中國學者對李白家族播遷史、出生地、血統爭論不休。吉爾吉斯學者卻口徑一致,承認且推崇李白就是出生於托克馬克。更於2017年吉爾吉斯快捷郵政發行 1 張內含 2 枚「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歷史文化的聯繫郵票」小全張,以李白為主角,生卒年特別標「701,碎葉城,吉國-762,當塗縣,中國」。現在又多調和說,出生在碎葉,成長於綿陽。其實爭論處所都屬大唐王土,大唐上自皇室血統就是胡漢融合,國情又是華夷一家。故在王土之下,不論何種血統、文化都是大唐子民。

2017年吉爾吉斯發行特種小全張郵票。以李白肖像及其山水詩意境為主圖
▲2017年吉爾吉斯發行特種小全張郵票。以李白肖像及其山水詩意境為主圖

出生中亞,安西碎葉

李白晚年投靠族叔當塗(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縣令李陽冰,當時李白突發重病,一度自以為天不假年,在病榻上面授李陽冰,編輯手邊萬卷草稿,並請李陽冰作序。李陽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內,提到李白生世「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據此可知李白祖籍是隴西,後移居到位於中亞的條支。而神龍年號,頗具政治意義,這是武周最後一個年號,同時亦是唐中宗復國號唐的年號,李白一家就在此變革時刻,舉家遷至四川,並恢復李氏。

又據李白生卒年推斷,可知李白出生在中亞,4歲才隨家族移居四川。李白故後,有通家之好的進士范傳正在元和12年(817)寫下〈唐左拾遺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也談及其家世「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這也是現今論證李白出生碎葉城的有力證據。

因李白自幼不在漢語區成長,牙牙學語時就接觸中亞語言,就有紀錄李白任官時「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如懸河,筆不停綴。元宗嘉之」,可知李白受唐玄宗重用原因之一,就是李白懂外文能幫助皇帝處理外族事務。晚明文學作品更是發揚此點,如《隋唐演義》第82回〈李謫仙應召答番書.高力士進讒議雅調〉與《警世通言》第9卷〈李謫仙醉草嚇蠻書〉,都描述李白因通解外語,抬手之間就化解外交危機。如果李白僅是四川出生,成年後多漫遊漢地,較無可能養成通解外文的人才。

托克瑪克城內碎葉城遺跡
▲托克瑪克城內碎葉城遺跡

成長於川,覽書訪幽

李白25歲之前,都在天府之國四川成長。李白自述「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可知博覽群書外,亦積極創作。試觀李白18歲左右所作〈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以簡單字句,勾勒道士遠離世俗之鐘擾,隱於山林的景致。訪之不得見故憾,卻意外得自然真趣。少年李白的灑脫,由此可見一斑。

今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青蓮鎮設有「李白故居旅遊景區」,為4A級旅遊景區,占地380餘畝,以李白人生軌跡規畫有12大園區,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太白祠、粉竹樓。太白祠是歷年騷人墨客憑弔李白處,始建於唐末,歷代都有修整,現建築主要為乾隆42年(1777)重建。粉竹樓則相傳李白之妹故居,現今為道光17年(1837)重建。園區建有最大的李白紀念館,內收藏歷代李白詩文集、書畫4千餘件文物。利用投影、實物陳列等方式展覽,最重要藏品如唐代〈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載有李白在大匡山讀書之史實。

四川青蓮鎮李白故居紀念館
▲四川青蓮鎮李白故居紀念館

遊歷出川,天下交友

李白25歲之後出川遊歷天下,四處交友,吟詩作對,援筆立成。如大眾耳熟能想的〈靜夜思〉就是此時作品:「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為李白客居揚州時所作,揚州位於運河與長江交會點,為大唐境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獨處喧囂城市,更襯托形隻影單的孤寂。李白捨棄文字雕琢、鋪陳,直抒思鄉之情,即成千古絕唱。

而這首詩另存一版本:「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版本新舊差異,每隔一段時光,就會被媒體提出冷飯重炒,孰是孰非,除非李白復生,無人可斷。不過,不知李白眼見繁華揚州,思念起是同樣繁華的碎葉城,還是恬淡自然的四川綿陽呢。

這段時間李白客居多處,結識不少朋友。曾在今湖北安陸客居有10年光陰,結識年長12歲的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分別時留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此詩見兩人友情之難捨,對方形影雖逐漸消逝眼界,然真摯友情如長江般連綿不絕,乃借景抒情之典範。

因李白千古名句而讓世人銘記於心的黃鶴樓
▲因李白千古名句而讓世人銘記於心的黃鶴樓

移居山東,入仕長安

後來李白客居山東,因有人將其作品〈玉真仙人詞〉推薦給玉真公主獲賞識,得到入京機緣。後逢唐玄宗召見,命待詔翰林,李白本以為達到人生高峰,但只受命做應制之作,覺得不被重用,於是縱酒狂放,故無意間得罪小人,終蒙饞出京。作〈天馬歌〉喻自己如縱橫千里,豪氣萬千的天馬,惜不遇明主,反被當作拖鹽馬車糟蹋。又留下〈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名句,看似縱酒狂飲,放浪不羈,但以詩言志,直抒不得意於朝堂的悲憤。

離京漫遊,天變受謫

對朝局的失望,使得李白創作大增,遊歷各地,與眾友對飲吟唱,其中得識杜甫,結下不朽的友誼。這段詩仙與詩聖的相識、唱作,為唐詩世界留下最燦爛的色彩。如〈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此詩透漏與杜甫分離後,對摯友的思念,如汶水之流不絕充盈內心,故對景色迷茫,飲酒無味,聽歌無情,愁思滿溢而無感忘情,無一字思君,卻通篇相思,實寓情於景之佳作。 不久,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大唐半壁江山一瞬傾頹,李白為報國最終加入永王幕府。亂平後卻不幸捲入政爭,遭肅宗流放夜郎。

夔州遇赦,病逝當塗

當李白踏上流放夜郎途中,行經夔州(今重慶奉節)忽遇大赦,喜出望外,立即乘船返回江陵。留下這首《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反映遇赦後欣喜心情,原本莫名的政治枷鎖,宛若萬重山加諸己身,獲赦的心情如輕舟般,一日千里遠離這一切不堪,此首詩情景交融之妙,讓讀者彷彿感同身受。

李白獲釋後漂泊於江南,後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最終病逝於此。李陽冰將其葬在城南龍山南麓。後進士范傳正與李白好友古蘭馨後代,將其遷葬古家村旁,古家後代也自願成為其守墓人。

今李白墓在安徽省當塗縣太白鎮古家村旁,為國家級重點文物單位。占地約100畝,分前、中、後3段。除李白墓外有牌坊、碑林等景區,李白墓依唐代墓葬形制,祠堂則是體現明清祠堂建築風貌,太白碑林收有宋碑等各時期大書法家題碑106方。

唐文宗下詔欽定盛唐三絕,李白詩歌即為其一。李白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盛唐亦是華夷一家的時代,或許這就是成就詩仙的條件吧!

▲當塗李太白墓

跨時空之音,202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025年10月9日剛揭曉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籍的卡撒茲納霍凱·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迷」。其中文名「好丘」,有字面上美麗山丘之意,丘更是他與至聖先師孔子的連結。他也愛讀《道德經》,最喜歡詩仙李白,認為李白至於現代文學脈絡當屬現代派詩人,其作品中的流浪意識與自身漂泊精神共鳴。

拉斯洛於1998年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從北京出發,踏查泰安、曲阜、洛陽、西安、成都、重慶等近十座古城,然後穿過三峽,抵達武漢,尋訪古代中國之美與現代社會的連結。因為拉斯洛熱愛李白,口訪的問題總離不開李白,總是提問,你知道李白是誰嗎?你能背李白的詩嗎?你為什麼喜歡李白?你有沒有聽說有關李白的傳說?作為中國人,李白對你有什麼意義?假設李白坐在你的旁邊,你最想跟他說什麼?甚至問出:你認為李白和楊貴妃做過情人嗎?這類天馬行空又充滿浪漫氛圍的問題。若知道對方是知識分子,拉斯洛更會問,你覺得李白是道家或儒家?

拉斯洛不斷地叩問中國人,希冀從回答中找到文化激盪與創作靈感。其友人兼翻譯余澤民,總結拉格斯其實是在尋訪李白在民族里留下的情感印記。他發現旅途中,李白走過的無數山川,總是能找到附庸風雅的題字與為金錢翻修的廟宇,這使其憂慮文化消逝。這次旅遊共記錄下14盤磁帶,2004年拉格斯寫下散文”Destructionand Sorrow Beneath the Heavens”(暫譯《天下的悲傷與毀滅》)記錄這踏旅程的見聞,也反思中國旅遊為金錢毀壞自己的文化,而真正的文化隱於各處,用其獨有的美,拯救洗滌接近它們的靈魂。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籍的卡撒茲納霍凱·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籍的卡撒茲納霍凱·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

撰文:顏瑞均/圖片提供:百度、Wiki、ACWorks、收藏家潘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