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摩洛哥旅遊的現代魂

哈桑二世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

《北非諜影》給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擅自貼上浪漫帶點神祕的想像標籤。不過,現代、喧囂、擁擠以及略顯粗獷、不迎合也不造作的生猛活力,才是這座城市的真實面貌,以及它讓人如此著迷的原因。

站在早晨尖峰時段的卡薩布蘭卡街頭,會誤以為闖入某座炎熱、擁擠、人車鼎沸的東南亞城市。定睛一看,街道上的殖民式建築、巴黎街頭常見的人行道咖啡館及各種法式麵包與點心鋪,以及混合了法文及阿拉伯文字的招牌,才把我們瞬間拉回座落北非大西洋岸邊的卡薩布蘭卡。

此刻我們正位於座落市中心、占地近半個大安森林公園的阿拉伯聯盟公園(Arab League Park),園內林蔭大道兩旁雖種滿了棕櫚樹,但仍能感覺空氣中塵土飛揚;此與千里之外的撒哈拉沙漠自然無關,推測沙塵應來自附近的建築工地才對。一座不斷向外擴張、到處大興土木的北非城市,乍聽之下確實毫無吸引力,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來,卡薩布蘭卡都是一座過分粗獷、缺乏特色與深度的城市,但真是如此嗎?

摩洛哥的真實日常

放眼整個摩洛哥,這座被當地人暱稱為「卡薩」的城市,不僅沒有中世紀皇城菲斯(Fes)深厚的文化遺產,也不具備馬拉喀什(Marrakech)及索維拉(Essaouir)的藝術感官;在跨文化及國際化程度尚且不及扼守直布羅陀海峽的坦吉爾(Tangier),自然也比不上首都拉巴特(Rabat)自1912年摩洛哥成為法屬保護國以來的政經中心地位。

舊稱法國廣場,聯合國廣場從古至今都是卡薩布蘭卡的市中心,也是過去歐洲新城區與麥地那舊城區的交會處
舊稱法國廣場,聯合國廣場從古至今都是卡薩布蘭卡的市中心,也是過去歐洲新城區與麥地那舊城區的交會處

除了身為摩洛哥第一大城,卡薩似乎拿不出其他值得說嘴之處了,正因如此,早有預設立場的觀光客,也總是把「盡快離開此處」作為抵達卡薩之後唯一該做的事。絕大多數的摩洛哥觀光指南,甚至直接略過這座城市,僅把距離該城約30公里的「穆罕默德五世國際機場」當作進出該國的樞紐,以及前往其他城市旅遊的中繼站而已。

這座看似不適合觀光、沒有遊客與景點的地方,反而才是應該造訪的地方。正因為不是觀光重鎮,所以它不必迎合遊客的品味,也因為缺乏打卡景點,所以這裡也沒有過度觀光的各種亂象,好比難訂又貴得離譜的酒店房價,以及總是把觀光客當肥羊宰的當地服務業。以摩洛哥每個城市都有、最能表現當地根深蒂固傳統的「麥地那」(老城區)為例,多數觀光客會在菲斯或馬拉喀什的麥地那柏柏爾市集瘋狂採購地毯、絲織品、皮製品、香料及堅果油等特產。反觀卡薩麥地那的市集,幾乎找不到那些摩洛哥人實際上根本不用的「觀光伴手禮」,而是擺滿了各種新鮮蔬菜水果、活雞魚肉以及當地服飾。

在卡薩的麥地那買東西,依舊能跟攤販店主一來一往地討價還價,但過程遠比在摩洛哥其他城市輕鬆許多,不僅沒有那種勾心鬥角的緊張氣氛,反而是一種更親切且無壓力的本地市集體驗。觀光客或許能從菲斯、馬拉喀什或索維拉的麥地那感受摩洛哥獨特的歷史氛圍,不過唯有在卡薩的麥地那,我們才能感受到摩洛哥的真實日常與人間煙火,並提供所有有心認識現代摩洛哥的旅人,一個不可或缺的文化脈絡與情境。

藏在街角與海岸之間的歷史碎片

以卡薩布蘭卡為背景的《北非諜影》,雖然沒有實際在該城取景拍攝,卻依然讓這座城市從早以前開始,與片中男女主角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與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同樣享有盛名。儘管被那部經典電影渲染上一層浪漫濾鏡,甚至打造出一間以電影為靈感、充滿復古氛圍的主題餐廳「里克咖啡館」(Rick’s Cafe),但卡薩仍得不到觀光客的青睞,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十幾年前這裡幾乎沒什麼觀光客。在崇尚深度體驗的今日,氣候宜人、全年適合旅遊的卡薩布蘭卡,在被觀光客踏遍的摩洛哥眾城之中,反而成為璞玉一般的存在,加上當地蓬勃發展的街頭藝術與文化場景,以及愈發迷人的購物體驗,不僅讓各大高級及連鎖旅館爭先進駐,也讓這座摩洛哥城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值得旅客前往馬拉喀什或坦吉爾多停留一點時間。

El Hank燈塔是濱海大道的地標,沿途可見許多餐廳、飯店與酒吧,還可遙望遠方的哈桑二世清真寺
El Hank燈塔是濱海大道的地標,沿途可見許多餐廳、飯店與酒吧,還可遙望遠方的哈桑二世清真寺

舊名「安法」(Anfa)的卡薩布蘭卡,源於一座數千年前由柏柏爾人建立的古老漁村,先後被腓尼基人及羅馬人用作港口,中世紀時這裡不只是著名的貿易港,統治此處的柏柏爾王國甚至把它建設成大西洋沿岸最繁榮的城市。進入大航海時代,這裡先後被葡萄牙人及西班牙人統治,卡薩今日的地名,即來自葡萄牙水手當年以一座白色塔樓用來識別這座城市的指標。1912年,摩洛哥成為法國的保護國,開始對卡薩布蘭卡進行現代化改造,不僅建設了港口,還規劃出整齊的新城區、建造歐式劇院及銀行總部,逐漸將卡薩塑造成一個通往非洲的歐洲夢境。那段歷史依然大量散見於卡薩的街頭巷尾,包括建築立面上充滿新藝術風格的鐵藝露臺,像是殖民遺緒與北非身分之間的無聲拉鋸。

遙望海岸的古老信仰與年輕靈魂

把海風吹打的懸崖變成了海權的前哨。卡薩布蘭卡不僅不甘於沉默,且是歷史長河的頑石,它多次反抗外來統治,被摧毀、重建、再摧毀、再重建,最終長成了今日摩洛哥的第一大城,以及該國經濟與商業中心。而無論歷史如何更迭,哈桑二世清真寺(Hassan II Mosque)永遠是旅人到訪卡薩的第一站,不只是因為它宏偉得讓人無法忽視,更因為那懸浮於海上的祈禱殿,彷彿整座城市的靈魂都在這裡訴盡衷腸。

壯麗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是非洲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也是摩洛哥極少數開放非穆斯林參觀的清真寺
壯麗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是非洲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也是摩洛哥極少數開放非穆斯林參觀的清真寺

我們特意選在清晨人較少的時刻,造訪這座建於海上人造平台上的壯麗清真寺,周邊幾乎空無一人,只見陽光輕輕灑落在綠松石及金色馬賽克磁磚上,穿過迴廊的陣陣海風,與遠方低聲迴盪的穆斯林誦經聲,結成海潮般一波接著一波打進心坎裡。在這個以精湛手工藝聞名於世的國度,哈桑二世清真寺被視為摩洛哥工藝美學的極致體現,由無數工匠以柏柏爾傳統與摩爾細節雕琢而成,宛如一首讚頌大地與信仰的詩。哈桑二世清真寺整體以石材構築,搭配65公尺高的宣禮塔,不僅是卡薩布蘭卡最具代表性的地標、藝術與信仰交融的建築傑作,也是非洲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更是摩洛哥極少數對非穆斯林開放參觀的清真寺,因此是每位到訪卡薩及摩洛哥的旅人絕不會錯過的景點。

卡薩布蘭卡擁有許多風格各異的著名建築,曾被譽為「都市主義實驗室」
卡薩布蘭卡擁有許多風格各異的著名建築,曾被譽為「都市主義實驗室」

之後,我們沿著「安法海濱大道」(Corniche d’Ain Diab)前往新城區的現代北非餐館「Le Cabestan」走去,臨海的座位讓包含哈桑二世清真寺的整座城市,瞬間褪變為一幅壯闊的背景,若非桌上的魚肉塔吉鍋及銅壺薄荷茶,否則便有一種置身歐洲地中海沿岸度假小鎮的錯覺。當夜幕低垂時,這裡不僅能見到這座城市的另一張面孔,也是見證卡薩如何書寫摩洛哥未來的絕佳之處。

穿著時髦的年輕人在海風中騎著滑板車、喝著五顏六色的雞尾酒,在烏德琴聲中高談闊論如何大膽活出自我的未來。不同於其他摩洛哥城市,卡薩布蘭卡似乎無意扮演觀光客眼中的童話角色,只是這一次它選擇推倒的,是外人眼中的摩洛哥印象。那一刻,旅人將會明白,這座城市的精髓不是古蹟,也絕非電影,而是那些粗獷未經修飾的摩洛哥尋常臉孔,以及他們真實生活所代表的日常;那是真正讓卡薩布蘭卡不再只是過去的迴響,而是成為未來篇章的唯一原因。

聚集大量年輕人的Ain Diab是卡薩布蘭卡最摩登時髦的街區
聚集大量年輕人的Ain Diab是卡薩布蘭卡最摩登時髦的街區
塔吉鍋、薄荷茶及各種油炸點心,是遊人不可錯過的摩洛哥道地美食
塔吉鍋、薄荷茶及各種油炸點心,是遊人不可錯過的摩洛哥道地美食

圖片提供:Barry Talley、Jimmy Woo、Le Cabestan、Mohcine Barouk、Petar Milošević、Pixabay、Rick’s Café、Unsplash、Wikimedia、Youssef Bouhsini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324期(2025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