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博物館,一場規模空前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正在上演,這不僅是上海博物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特展,也是全球最大、亞洲最高等級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示。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聯合舉辦,匯集了492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時期的珍貴文物,超過95%的文物都是首次來到亞洲,展期到2025年8月17日,機會難得,一定要找時間前來參觀!
壯麗的尼羅河流經千里沙漠,匯入地中海滋養了廣袤土地,古埃及文明在此萌芽壯大,成為地中海文明圈的中心和人類文明最早的起源之一。在我們的印象中,古埃及總是充滿著神祕,這裡誕生了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國家,建立了古代最發達的來世信仰體系,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文明成就,宏偉的金字塔與神廟,令人印象深刻的陵墓等,都是埃及人在各個領域變革創新的明證。
金字塔之巔
中國官方博物館與埃及政府間的首次合作,也是有史以來全球最大規模、亞洲最高等級的埃及文物出境展,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觀眾不僅能近距離欣賞到古埃及文明的瑰寶,更能通過這些文物,感受到古埃及文明的生命力和永恆魅力。
上海博物館本次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所展示的藏品豐富多彩,代表了埃及文明的諸多面向,包括歐西里斯、伊西斯、荷魯斯、普塔等埃及著名神靈的畫像,還有來自不同朝代,各法老的寶物、塑像等,這些名貴的文物讓觀眾得以一窺古埃及文明的燦爛。
除此之外,這次展覽還展出一些古老生活器物,包括石刀、陶器、化妝用的色板等,這些文物揭露早期人類社會和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跨越了不同歷史時期,讓我們從中發現到古埃及社會的多面性。
三大主題解讀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大展展品眾多,因此透過「法老的國度」、「薩卡拉的祕密」、「圖坦卡門的時代」三大主題展開獨立敘事,用不同角度解讀古埃及文明的深邃內涵。「法老的國度」以創世神話為起點,聚焦古埃及文明地標神廟與金字塔,探尋古埃及文明的底蘊;「薩卡拉的祕密」中的薩卡拉是埃及最古老都城孟非斯最重要的墓區,留下來各個時代的宗教實踐和儀式慶典的軌跡;「圖坦卡門的時代」以埃及國家博物館的珍貴藏品為基礎,再現阿瑪納時期的驚天巨變,講述阿肯那頓宗教改革的前因後果,解讀圖坦卡門傳奇的一生。

法老的國度
以古埃及人對於自然地理環境的宇宙觀映射「眾神的世界」為引入,呈現了一部濃縮的古埃及文明史。這個主題以豐富的文物和展覽敘事,深入探討了古埃及的宇宙觀念、神聖王權、貴族群體、社會秩序、文字書寫、工匠技藝、信仰世界、墓葬習俗等多個面向,涵蓋了從社會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解開古埃及文明的神祕面紗。
法老的國度不僅是一次對古埃及文明的深入探索,也是一次跨文化的學習機會,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古埃及文明的魅力的同時,能更深入地理解古埃及文明的複雜性和豐富性,以及它對人類歷史和文化的持久影響。
麥倫普塔站像
用花崗岩雕刻而成的麥倫普塔法老站像,以左腳在前、右腳在後的站姿立於底座上,背後的支撐物上刻有象形文字銘文,法老頭戴王巾,額前裝飾有象徵王權的聖蛇標頭,上身赤裸下身著短裙。這尊站像高大莊嚴,五官清晰可見,肌肉線條明顯,展現新王國時期古埃及工匠精湛的技藝。雖然在位時這位法老早已年過花甲,但雕像依然將他刻畫成一個青壯年的樣貌,展示國王最理想的形象。
辛努賽爾特一世雕像頭部(拉美西斯二世挪用)
辛努賽爾特一世是中王國時期第十二王朝的第二位法老,也是該王朝最強大的統治者之一,在這尊花崗岩雕像中,國王辛努賽爾特一世戴著象徵上埃及王權的白色王冠,下巴裝飾著假鬍子,這類國王雕像的形式被稱為歐西里斯式雕像,在完整的雕像中,國王周身裹著裹屍布,雙臂交叉於胸前,手中握著象徵生命的安科符號。
雕像上還出現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他是新王國時期第十九王朝的著名國王,可能是古埃及留下最多雕塑作品的君王,他的雕像散落在埃及各個考古遺址中,也被全球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這些雕像有一部分是在他統治期間製作,另一部分則是挪用自其他埃及先王的雕像,這尊頭像就是如此,最初屬於辛努賽爾特一世,後來被雕刻上了拉美西斯二世之名。這種挪用實際上反映了一種埃及王權的政治邏輯,就是以傑出先王的榮光和記憶來強化當代國王的合法性和權威性。
拉美西斯二世像
這尊半身像由花崗岩雕刻而成,拉美西斯二世神情莊重,頭戴有王室蛇標頭的王巾,戴假髮,赤裸上身,正對前方。雕像的五官刻劃清晰,肌肉線條流暢,鼻子處略有損壞。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國王,可能是古埃及歷史上最有名的國王,傳說他活了九十多歲,生了一百多個孩子。1881年,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被發現,1974年時考古學家注意到它的狀況不斷惡化,於是將其運往巴黎接受真菌感染的治療,有趣的是,在這趟行程前,拉美西斯二世獲得了埃及護照,職業標註為「國王」。

圖坦卡門的時代
這區的主題聚焦於古埃及法老――圖坦卡門,他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統治時期雖然短暫,但他的陵墓及其珍貴陪葬品的發現,這些文物的價值,和從中讀取到當時宗教和政治的複雜轉型,讓圖坦卡門成為了古埃及文明中最為人所知的法老之一。
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在帝王谷發現了圖坦卡門的陵墓,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貴文物,包括黃金面具、家具、武器、珠寶等,這些文物的奢華和精緻程度令人嘆為觀止,這個發現也被認為是20世紀考古學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阿蒙霍特普四世(阿肯那頓)巨像
阿肯那頓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統治者,他的統治時間約為西元前1353→1335年,並以遷往阿瑪爾納的新首都為界,分為兩個時期,第一為阿蒙霍特普四世時期,以底比斯的阿蒙神崇拜為中心,在位的的四年,阿蒙霍特普四世更名為阿肯那頓,意思為「阿頓神的阿赫」,阿赫即古埃及人世界觀中的一種靈魂,他大力推行以太陽日輪阿頓神為核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其反傳統性直接體現在藝術風格的創新和轉變上。這尊巨像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與埃及傳統審美決裂,所表現的特徵與埃及法老英氣健美的傳統形象大相逕庭。
阿肯那頓死後不久,他的紀念物就被拆除或隱藏在後來修建的建築之下,雕像被推倒或毀損,他的名字從未被收錄進其繼任國王統治時期的任何石刻或王表之中,直到19世紀20年代初,隨著象形文字的破譯,阿肯那頓的名字才得以重新為人所知。
圖坦卡門巨像
1931年芝加哥考古隊發現了始建於埃耶時期,於霍朗赫布時期完工的葬廟,兩尊巨大的紅色石英岩雕像最初立於後門左右兩側的大廳內,發現時已經傾倒,展出的這尊來自開羅的埃及國家博物館,另一尊雕像現藏於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物館。
霍朗赫布的名字刻寫在所有原文被塗去的位置上方,那些位置最初寫的是埃耶的名字,然而雕像的面容描繪的並不是上了年紀的埃耶,而是年輕的國王圖坦卡門。這座雕像明顯是為了圖坦卡門而製作,但後來由埃耶完工、刻寫銘文並樹立於神廟中,最後才被霍朗赫布挪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319期(2024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