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博物館巡禮 重返記憶中的鐵道時光

鐵道博物館 鐵道博物館

昔日柴油列車轟鳴的台北機廠,如今化身為融合歷史、科技與文化的嶄新場域。從斑駁的工業建築、修復重生的藍皮列車,到沉浸式動力劇場,這不僅是一場鐵道迷的夢幻之旅,更是重新感受台灣鐵道脈動的文化巡禮。

鐵道博物館
鐵道博物館

國家鐵道博物館的前身為建於1935年的「台北機廠」,其淵源可追溯至清末的「台北機器局」,最初為軍事兵器修理所,日治時期轉型為鐵道工場並遷至松山現址,成為台灣最重要的鐵路維修基地之一。隨著舊台北機廠於2012年遷至富岡車輛基地前,社會各界開始推動保存這座富含歷史與工業價值的空間。2015年,近17公頃園區被指定為國定古蹟,並於2016年展開活化轉型計畫。2017年,文化部與台鐵合作啟動籌備工作,開始規畫各個古蹟、建築、軌道等設施的修復與再利用,同時整備軟硬體設施。歷經多年整修與規畫,國家鐵道博物館於2025年7月31日正式對外開放首階段展區,不僅妥善保存台灣鐵道產業發展的歷史,更承載著工業美學與城市記憶。

活生生的鐵道博物館

全新開放的國家鐵道博物館,以「活的鐵道博物館」為核心理念,結合歷史保存與動態互動,讓參觀者深入感受鐵道文化的脈動。首波開放展區中,最具代表性的亮點,是僅限周末與國定假日開放的「藍皮列車動態乘車體驗」。這輛經典藍皮列車經修復重啟後,開放每日限額10班、每班50人的乘坐額度,讓乘客沉浸於車輪節奏與懷舊氛圍,沿著機廠軌道緩行,展開一場專屬鐵道迷的復古巡禮。

此外,博物館也導入「開放文化空間」概念,民眾無需購票即可自由進入園區,漫步於古蹟建築之間,觀察鐵道維修意象,或在草地樹蔭間休憩,享受鐵道文化與城市生活交織的美好。而貫穿園區長達335公尺的南北通道,也將併隨第一階段開館開放行人通行,提供串聯市民大道與基隆路的步道機能,不僅加強周邊生活連結,更象徵鐵道文化從封閉走向開放。

園區以綠地廣場分隔遊客與鐵軌,提供休憩空間的同時也確保安全
園區以綠地廣場分隔遊客與鐵軌,提供休憩空間的同時也確保安全
國家鐵道博物館的淵源可追溯至清代台北機器局
國家鐵道博物館的淵源可追溯至清代台北機器局
展於柴電工場前的機具清洗場
展於柴電工場前的機具清洗場

鐵道人的生活記憶

走進國家鐵道博物館,不只有列車與機具,也可在重現的場域中參與鐵道職工過去的生活脈絡。「員工澡堂」是台北機場第一座擁有古蹟身分的建築,充滿1930年代鐵道人的溫熱記憶。如今,透過保留修復的中央浴池、鋼骨結構,以及蒸汽意象裝置藝術,民眾得以重新感受當年鐵道工人的日常與那個氤氳騰升的勞動時代,體會藏於蒸氣中的辛勞與尊嚴。

來到「大禮堂」,這裡是過去職工日常生活與休閒娛樂的場所,為延續原有空間脈絡,鐵博將大禮堂東側規劃為職工食堂的懷舊展覽,並且高度還原當年員工用餐的桌椅與廚房,搭配影音紀錄與仿真模型,民眾彷彿進入一場時光倒流的午餐時間。而西側則規劃為販售文創輕食的博物館商店,讓遊客小憩片刻的同時,也可享用鐵博便當,順道帶走一點鐵道風景的記憶。

轉進另一側的「材料試驗所」,此時孩子們成了主角。這裡原是鐵道零件與金屬測試的技術場域,現在搖身一變為火車主題親子互動空間,小朋友們可在火車模型與遊戲中認識鐵道原理,大人則能感受工業空間的歷史溫度。

員工澡堂是台北機場第一座古蹟建築
員工澡堂是台北機場第一座古蹟建築
藍皮列車體驗為鐵道博物館的招牌之一
藍皮列車體驗為鐵道博物館的招牌之一
職工食堂高度還原員工的用餐場景
職工食堂高度還原員工的用餐場景
澡堂保留原有浴池空間
澡堂保留原有浴池空間

鐵道與文化的舞台

走進「總辦公室」展區,作為過往台北機廠的行政中樞,「總辦公室」一直作為機廠長官與職員的辦公空間,經過修復與再造工程後,映入眼簾的不只是歷史建築的時光質感,更是一座可閱讀、可沉浸的文化時光機。結合場景復刻的廠長室、副廠長室、會議廳與出納室,「總辦公室」展區一躍成為訴說人與鐵道關係的文化舞台。

常設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以電影、文學、歌謠與藝術四種媒介為主軸,探索鐵道不只是交通基礎建設,更是深植在臺灣人心中的情感符號與文化景觀。電影中,火車是轉場與離別的象徵,文學裡,它是一段段人與土地的詩意記錄,而藝術作品,則透過繪畫、攝影與創作將鐵道轉化為集體記憶的載體。

與此並行的特展《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則以更廣闊的歷史視角補足文化脈絡。從清代起步、經歷日治現代化、戰後重建與當代高鐵網絡,透過設計物件、紀念票券、站牌、文件與口述記憶,讓鐵道不只是移動的軌道,更成為連結社會發展與時代精神的歷史縮影。

《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呈現跨世代創作者與鐵道相遇、交織的故事
《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呈現跨世代創作者與鐵道相遇、交織的故事
《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展出承載鐵道記憶的報導、電影、歌曲與生活物件
《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展出承載鐵道記憶的報導、電影、歌曲與生活物件
廠長室經過復刻相當栩栩如生
廠長室經過復刻相當栩栩如生

柴電動力軍火庫

作為首波開放的重點展區,「柴電工場」堪稱國家鐵道博物館的藏寶箱。1962年啟用的這座廠房,昔日為柴油動力列車的維修重地,如今轉型為全台首屈一指的「動力火車」展覽館。展區圍繞「鐵道動力」、「鐵道車輛」、「古蹟與歷史」與「保存與修復」四大主軸,帶領觀眾理解柴電技術的演進與其在台灣鐵道發展中的關鍵角色。

館內陳列24輛經過考證與修復的經典柴電列車與維修設備,跨越不同年代與車型,其中部分列車更是首次亮相,珍貴程度不言而喻。此外,特別設置的「柴電劇場」,透過滑軌投影、大型動畫與沉浸式聲光,模擬柴油引擎內部運作情景,讓人彷彿親歷引擎、發電機與馬達協作驅動的過程,兼具知識性與娛樂性。而「柴電工場」本體作為重要工業古蹟,經過細緻修復,仍保留牆上油漬與窗櫺細節等歷史痕跡,訴說著當年工人與列車共處的歲月。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博物館唯一需購票入場的展區,但無論對鐵道迷或一般觀眾而言,其豐富內容與歷史價值,都絕對值得一訪。

柴電劇場透過滑軌投影模擬引擎內部運作
柴電劇場透過滑軌投影模擬引擎內部運作
餐車上的擺設、餐具也特別依照當年進行復刻
餐車上的擺設、餐具也特別依照當年進行復刻
柴電工場陳列24輛經過考證與修復的經典柴電列車,其中更有首次亮相的車型
柴電工場陳列24輛經過考證與修復的經典柴電列車,其中更有首次亮相的車型

景點資訊

  • 台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 9:30→17:00(周一休館)
  • 全票$100(柴電工場)

撰文、攝影:張君溥/圖片提供:國家鐵道博物館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326期(2025年9月號)